半路夭折的武库舰
■姚 克 梁 铎
借鉴了武库舰设计理念的前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资料图片
在世界诸多海军舰艇中,有一种以“强大的火力”著称的军舰——武库舰。
武库舰又称“火力舰”,作为一种搭载了大量导弹的大型水面作战平台,武库舰宛如海面上一座“浮动的导弹武器库”,以强大火力对陆、海目标实施“饱和式打击压制”作为主要作战方式。
武库舰的问世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后,为了解决有限军费开支与保持强大海上军事能力的矛盾,以及减少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战斗减员,美国海军于1992年率先提出了“武库舰”这一概念。
武库舰的核心设计理念为“以最低的成本搭载最大数量的导弹”,一经提出就饱受关注,在当时曾被视为改写现代海战样式的海战兵器。有媒体将其喻为“制海权理论的颠覆者”,甚至预言武库舰将取代航母成为舰队核心。
按照设计理念,武库舰取消雷达、声呐等传统舰载设备,配备500个以上垂直发射单元,同时可以装载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甚至弹道导弹等。据估算,武库舰的火力密度相当于多艘巡洋舰的总和,造价却大大降低。
不过,随着论证不断深入,武库舰的致命缺陷逐渐暴露:没有雷达探测能力,完全依赖外部设备指引,在电子对抗环境下生存难度极大;舰体防护标准仅相当于商船级别,面对反舰导弹攻击时的损管修复能力几乎为零……多重困境夹击下,这个曾一度引发世界轰动的项目,最终被降级为技术验证计划,此后便销声匿迹。
颇具意味的是,美军半路夭折的武库舰设计理念,竟在苏联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得到了体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满载排水量达2.8万吨,装备了涵盖防空、反舰、反潜等多种用途的20种导弹系统,总载弹量高达400枚。然而,苏联解体后,由于经费短缺,俄罗斯海军始终未能完成该舰电子系统的升级,导致其无法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目光回到现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武库舰设计理念带来的影响:美国“幽灵舰队”计划中的大型无人舰能够搭载32枚反舰导弹,并通过卫星链路融入整体作战体系;俄罗斯“奥兰”无人艇则试验了蜂群式导弹饱和攻击战术……尽管这些方案需克服自主决策、战场生存等挑战,但正如当年FAMAS步枪引领无托化潮流,武库舰的设计理念仍在持续影响着未来海战形态的演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