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回响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6-16 16:05:19

  延河回响

  ■曹渝生

  初夏的延安,天空湛蓝澄澈。延河水泛着波光静静流淌。枣园的老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讲述着历史深处的故事。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蝉鸣忽然远了。一张张厚重而深沉的黑白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让波澜壮阔的历史如画卷般铺展开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的诗歌让我心潮澎湃,好像看到长征的队伍如铁流滚滚,在高山峡谷间蜿蜒向前。

  展厅中,陈列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讲解员说,它的主人曾穿着它在风雪中翻越夹金山。我望着棉衣上点点暗褐色的血痕,仿佛耳边传来肆虐的风声,眼前飘过苍茫风雪。我仿佛看见衣衫单薄的红军官兵互相搀扶着在雪山上攀爬。有人摔倒了,又坚强地站起来。血水顺着鞋渗进冰雪,却把脚印烙成鲜红的路标。在中央红军的长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各路红军官兵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我不禁回想起那个动人的故事。在翻越大雪山途中,有位同志穿着单薄的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队伍里的同志把军需处长叫来,要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位同志发棉衣。战友们含泪告诉指挥员,被冻死的这位同志就是军需处长。在生命与信仰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革命先辈们用最朴素的行动作出了选择。正是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让红军战胜了空前的困难,创造出气壮山河的奇迹。

  我的一位战友曾经在训练中受伤,但他咬牙坚持完成了任务。他告诉我,那时支撑他的力量正是来自长征中的一个故事。

  1936年3月的得章坝战斗中,红二军团第18团政委余秋里和团长成钧率领红军设伏阻击敌人。钻入伏击圈的敌人一面疯狂地向红军射击,一面拼死突围。这时,冲锋号响起,成钧纵身跃出堑壕,率部冲击。余秋里凭经验连忙将他拉回。就在此时,敌军子弹扫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血流不止。当时战争环境异常艰苦,缺医少药,不能及时做手术。他只好强忍着疼痛,简单包扎后,随部队北上。行军途中,他的伤口因感染爬满了蛆虫。伤痛难忍时,他就把伤臂浸泡在冷水里止痛。一直到部队抵达甘肃,才有条件进行手术。医生用一把剃头刀割掉腐肉,在一张长凳上用锯条给他截肢。余秋里靠顽强的意志挺过了这场手术。术后,余秋里说:“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长征如同熔炉,把共产党人骨头里的钙质,熔铸成了比钢铁更坚韧的东西,也在他们的精神中,淬炼出超越一切苦难的刚毅与执着。

  随着我们的参观,讲解员讲述起张思德烧炭时因窑洞坍塌而牺牲的细节。我的视线模糊了,展厅里复原的场景中,张思德背着柴立在那里,眼神乐观而坚定。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个年轻战士转身奋力将战友推出窑洞的身影,听到他最后喊出的“快跑”在山谷间回荡。我的目光定格在展柜角落那盏煤油灯,灯罩上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我分明看到那微弱的火焰仍在摇曳,照亮了“为人民服务”几个遒劲的大字,也照亮了那个年代最朴素最炽热的信念。张思德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但他那火热的情怀穿越漫长岁月,至今仍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保卫黄河》的歌声响起,黑白照片中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吸引着我的目光。20世纪30年代,一批知识青年辞别学堂,放弃优渥的生活,穿越黑暗奔向光明。踏上延安的热土,他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台上挥斥方遒的激情,看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生产劳动时的质朴。他们寻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根脉,决心将青春熔铸成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

  时光流转,当年那些为理想跋山涉水的人,已化作丰碑上的浮雕。当我触摸那段历史,仍能触碰到青年们滚烫的赤子之心,也感受到,我们的心跳仍有着相同的频率,我们的脚步仍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站在延河畔的观景台上,微风裹着花香拂过。河对岸的宝塔山,被阳光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水波荡漾,倒映着沿岸的现代化建筑和绿树鲜花。我听见有人轻声哼唱着《保卫黄河》的旋律,也不由自主跟随他的节奏唱起来。雄浑的旋律与潺潺流水声交织成曲,在河畔久久回荡。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