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方寸之间,见证信仰
■郑学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
朱德同志红军时期的党证。资料图片
时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七一”前夕,首都北京中轴线的北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一楼大厅的中心展位,毛泽东、朱德以及一名独臂将军的党证并排静静陈列在展柜里,引起记者和众多游客驻足凝视。
4寸见方,白布黑字,平平展展……记者凑近端详,党证上书写的文字,仍清晰可辨。
党证的主人陈波,原名陈汉清,是开国将帅中的一位。
“方寸之间,见证信仰。这张白布党证浸染的血色,在时光深处闪耀着信仰的光芒。”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讲解员向大家深情讲述党证背后的故事——
1934年,红四方面军党组织为激励广大党员奋勇迎敌,决定给优秀党员签发党证,陈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十分珍惜这份荣誉,特地缝制了一个小皮囊别在腰带上,专门放置党证和党费。
1941年3月的一天,时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副团长的陈波,向战士们示范兵工厂新制的滚雷使用方法。滚雷意外触发,顷刻间硝烟弥漫,陈波倒在血泊之中。
经过奋力抢救,陈波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失去了一条胳臂。手术醒来,他用手摸到裤带上,发现少了什么,便焦急地问道:“小皮囊呢?”护士将他的血衣翻了个遍,找到那个皮囊,里面的党证早已被鲜血染透。
在陈波的心里,党证比生命更宝贵。这张小小的党证,随着陈波一起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物件看似很小,却承载厚重。党证,就是这样一份特殊的“信物”。
谈到党证,总有一些画面让人每每想起,就不禁感叹信仰的力量。
长征途中,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夹在党证里的7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这是作家王愿坚笔下的《七根火柴》,后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感动了几代人。
红军翻越雪山时,一名战士的遗体被埋在雪里,只露出一只手臂,拳头紧紧握着。战友掰开他的手指,里面攥着的是党证和一块银圆的党费。
信仰火种永不熄灭。火柴和银圆是极其珍贵的物资,被红军战士与党证一起保存。生死绝境中,他们将党证和珍贵物资一起郑重托付,点燃了战友的希望,也传递了信仰的火种。
越了解历史的细节,越叹服信仰的伟力。为什么红军战士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时候,在衣衫褴褛、温饱堪忧的时候,能够创造那么多奇迹?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长征走多远,党章党证带多远。”这是长征途中,无数共产党员的共同选择。在恶劣的条件下,党证被共产党员视作比生存物资更为珍贵的存在。大家坚信,只要跟着党走、跟着队伍走,就是对的,就有希望和出路。万里长征路,最终,信仰突破了“围追堵截”,意志战胜了艰难险阻。
或许有人说,信仰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史海钩沉,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信仰的力量在赓续传递。
党证在我党的每个时期虽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却是解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方寸之大承载信仰之重,岁月为纸书写初心如磐。它让信仰有了可触的载体,让使命有了可视的注脚。
——红军时期,中共中央为红军中的正式党员统一发放党证,封面正中竖排印着“中国共产党党证”7个繁体大字,封面上方弧形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封底印着《十大政纲》。
——抗战时期,新四军党组织印制发放党证,封面正面上部印有一颗红五角星,中间一组黄色镰刀锤子党徽图案,封底印有“四点说明”,强调党证是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事业中获得成为一个光荣共产党员的光荣证……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印制了一些《临时党员证》,证上有《战时党员守则》十二条,第一条就是“进攻在前,退却在后”,党证成为激励党员冲锋陷阵、不畏牺牲的精神旗帜。
翻开百年党史的党证谱系,形制虽变迁,初心永不改。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选择,一旦基于信仰,就有了坚不可摧的力量;选择,一旦成为信仰,就化作无怨无悔的行动。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张信纸上这样写道:“来到了部队,慢慢地学习,慢慢地了解,我才知道作为一名党员,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党员更多的似乎要牺牲、奉献,舍小我成就大我……当有任务有困难的时候,首先站出来的是党员。”
这是卫国戍边烈士王焯冉生前写下的入党申请书,在不满4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递交了5份入党申请书。
在参观者看来,字里行间、一笔一画,都体现着这位年轻战士的热血与担当,体现着他对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深刻理解。
他也是这样做的。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就能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100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舍生忘死以赴之、披肝沥胆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岁月无声,信仰有声。
“七一”到来之际,老党员们整齐肃立,重温铮铮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新党员们目光如炬,坚定举起右拳,面对鲜红党旗许下一生的承诺。
这是信仰的传承,更是使命的传递。
“七一”前夕,记者走进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感悟理想信念的传承——
一张党证跨越74年的生命力
■姜 帅 王成业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连队干部为新战友讲述平太信的事迹。王成业摄
“姓名:平太信。证字第0098号……”
在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荣誉室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张页面破损的党证,被岁月啃噬的毛边透出几分沧桑。记者注意到,第一次交纳党费的时间是1951年1月,上面一行行工整的字迹让人肃然起敬。
党证的主人,是八连的老班长平太信——一位屡立战功、淡泊名利的战斗英雄。抗日战争,他与鬼子拼过刺刀,身体10余处受伤;天津战役,因作战勇敢荣立特等功,他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抗美援朝,他在龙源里阻击战中炸毁敌军南逃必经大桥,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重伤救治期间与部队失联,他回到地方后甘当一名普通矿工,隐姓埋名、甘守清贫几十年,从不提及自己的立功经历。
“一张党证,见证一名战斗英雄对党的无限忠诚。”连队干部告诉记者,当年,条件有限、战斗不断,这页记录着号码信息、党费交纳的纸张代表了平太信的党员身份,一直被老人细心收藏。2010年,弥留之际的老英雄提出3个请求:再交500元党费、将荣誉送回连队、再穿一次军装。
“如今,这张党证,是我们奋斗强军的‘精神火炬’,激励官兵爱国奉献、爱军精武,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冲锋!”进入新时代,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3次,连队党支部被中部战区陆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追光信仰
“老班长的一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一旦选择、终生不渝”
说起这张英雄的党证,列兵段永鼎的感触特别深刻。
去年9月入伍的段永鼎,刚下连时非常不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让段永鼎的从军决心发生了动摇,甚至觉得有些后悔:“部队这么苦,我为什么非要来吃苦?”那段日子,他的训练、工作,都不在状态。
“入伍前,总觉得自己能像电视剧里的主角一样,在军营开启一段精彩人生。没想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让我备受打击。”提及过往,段永鼎不禁由衷感叹,人的思想根基一旦发生了动摇,所有方向的风可能都是“逆风”。
几天后,班长带领段永鼎去荣誉室打扫卫生,擦拭陈列着一件件展品的展柜。当经过那张泛黄党证的展柜时,段永鼎有些不解地问:“班长,平太信老班长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可你说他为国家和人民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为什么还要隐姓埋名几十年……”下连的第一课,虽然连队已经组织大家学习连史、认识战斗英雄,但段永鼎的脑袋里装着一箩筐问题。
班长停下脚步,为他讲述了平太信从一名国民党军队士兵如何蜕变成长为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战士,这让段永鼎产生了不小的触动。
“信仰的力量能穿透时空。”段永鼎在训练笔记上写道,“老班长的一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一旦选择、终生不渝。”
从那以后,段永鼎的思想慢慢发生改变,对从军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段时间后,大家惊喜地发现,段永鼎的训练和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成了一名事事争先的好战士。
“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信仰就是一束光照亮无数心灵。”连队干部张亚星介绍,他们着眼新时代青年官兵特点,充分发掘这本英雄党证蕴含的红色资源,通过“忠诚”故事会、情景剧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官兵忠诚于党、献身国防的信仰和信念。
某项任务出征前夕,“钢八连”官兵走进荣誉室,再一次站在这张党证前,指导员进行了激情澎湃的“战前动员”:“同志们,当年先辈们14小时急行军145华里,抢占三所里、血战龙源里,用无畏无惧的行动诠释对党的赤诚!今天,这张党证仍在见证——新时代‘钢八连’传人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动员结束时,“杀杀杀”的呐喊声在荣誉室内回荡。
立身为旗
“这难那难,干部骨干带头就不难”
“我是党员、班长,我先上!”舞台上,“平太信”掏出自己的党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像具有魔力一般说服了大家。旋即,他在大家的注视中冲入河中。
这是抗美援朝战场的龙源里阻击战中,平太信只身炸大桥的一幕。当时,为了堵住敌人逃跑的机械化部队,时任班长的平太信挺身而出,顶着枪林弹雨将大桥炸毁,堵住了敌人溃退的道路,创造了全歼敌军的机会。
主题教育中,“钢八连”指导员带领官兵反复排演,将情景剧《炸桥英雄平太信》搬上舞台,搬进教育课堂。平太信舍身炸大桥的英雄故事,率先垂范的形象,让全旅党员骨干深受教育,在官兵中产生强烈共鸣。
“这难那难,干部骨干带头就不难”“生死关头‘让我上’,诠释党员骨干好样子”……情景剧结束时,感人至深的旁白直击心灵,传承先辈精神、带好革命传人的信念在干部骨干心中牢牢扎根。
这些年来,“钢八连”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革命先辈优良传统,通过讲好党证背后的感人故事教育和凝聚党员骨干,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立身为旗,激励带动全连官兵时刻保持奋斗强军的昂扬状态,形成同心抓建设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士马浪不会忘记,由于拉单杠时发力不当导致小臂肿胀,引体向上成绩一直徘徊不前。党员孙长浩主动与他结成帮带对子,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教他纠正痼癖动作,坚定训练信心。通过苦练加巧练,马浪的单杠成绩一举突破50个。
“练得差不多就行了!”成绩有了突破,让马浪有些骄傲自满。察觉到马浪的松懈情绪,孙长浩没有批评说教。不久后,在纪念连队成立92周年连日比武中,孙长浩一口气拉了92个引体向上。下杠时,看到孙长浩那双磨破茧子流血的手掌,马浪深受触动。从此,马浪戒骄戒躁、埋头苦练,连续两次夺得全旅该课目冠军,并创造了373个的单项纪录。
迎难而上
“在改革转型中大胆创新、走在前列”
一本历经岁月的党证,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钢八连”官兵坦言,老班长的党证虽然不会说话,却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连队在改革转型、练兵备战中敢担重任、敢打必胜。
改革调整中,编制变了、装备新了、任务多了,连队战斗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大家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面对压力,“钢八连”党支部一班人走进荣誉室,重温连队的优良传统和战斗历史,组织“改编改思想、换装换观念”讨论。
“老班长不怕战场之变,我们新时代的年轻官兵更应不惧挑战,迎难而上。”讨论中,连长说,平太信和他的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面对装备先进武器的强大对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他说,“现代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紧跟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在改革转型中大胆创新、走在前列,提高连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是每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如何开展新装备训练”“谁的训练招法更管用”……记者注意到,改革转型、练兵备战始终是官兵们谈论的焦点话题。连队参加某演训任务期间,全连官兵边训练、边实践、边创新,多项战法训法打法成果得到肯定,某进攻战斗作战运用的场景化训练在战区陆军推广。
新型步战车火控系统技术含量高、精通难度大,火炮技师、二级上士蒋亚楠主动请缨,在老班长的党证前立下军令状:一个月内吃透它!那些日子,蒋亚楠抱着说明书,对照元件逐一研究,白天钻车舱摸管路、记电路,晚上整理数据、请教专家教授。一个月后,他绘制出的完整上装电路图,被陆军工程大学收录进内部教材供教学使用。在他的带领下,炮手队伍连续创下新纪录。
将红色文物作为沉浸式教育载体,把精神感召转化为训练热情……一张跨越74年的党证,成为“钢八连”建连育人、奋斗强军的“精神火炬”。连队干部说:“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精神的根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