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开展“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
跋山涉水,追寻英雄的足迹
■戴伟国 叶 琳
福建漳州,九龙江畔的水仙花谢了又开;山西朔州,洪涛山下的榆叶黄了又绿。塞外的黄土地永远铭记着女英雄血洒疆场的壮烈场景,故乡的石板巷始终回响着她少年时代的跫音。
今年4月26日,纪念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活动在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同日,漳州市“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在漳州古城正式启动。由媒体记者、党史专家组成的寻访团队,从烈士故乡漳州市芗城区出发,前往厦门集美、上海、山西朔州等地,追寻李林的成长足迹。
仲夏时节,漳州塔口庵静静沐浴在晨晖中,庵前古榕依然枝叶繁茂。“1915年寒冬,一名出生仅40天的女婴被遗弃于此。侨眷陈茶抱养了她,取名‘翠英’。”驻足庵前空地,侨史专家郑来发凝视着这座百年古刹,感慨万千。这方天地,正是抗日女英雄李林人生征程的起点。
“姑姑14岁随养母从印尼回国后,就住在这里。”跟随李林侄女李舟玲的脚步,寻访团队走进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一条窄窄的石板巷。闽南风格的骑楼分列两旁,其中的20号房屋就是李林养母陈茶的住所。当年,李林就是从这里出发,赴厦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读书。如今,这里即将改建为李林故居陈列馆,通过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场景,生动再现其生平事迹,不久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对公众开放。
“这张照片就是姑姑在那时候留下来的。”翻开一本旧相册,李舟玲给笔者展示了一张李林中学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李林留着利落的短发,眉宇间英气十足。李舟玲说:“姑姑在厦门集美中学上学,周末回来常带父亲玩,教他识字、吹口琴。每次开学,父亲总闹着要跟她走……”李舟玲又捧出一个光润的寿山石笔筒,背面刻着“李秀若用之,置于一九三一年二月”等字样。“姑姑生前酷爱读书,这个笔筒见证过她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父亲临终前将姑姑的笔筒和多年搜集到的剪报资料托付给我,希望我们永远记得她。”李舟玲回忆道。
“李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在校期间,她爱好文学、体育和音乐……”在厦门集美中学南薰楼东侧的李林园,教师蔡雯静正向学生讲述李林学姐的校园经历。这座由校友捐建的纪念园,是集美中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李林园旁,设有一间陈列馆,展陈着李林从海外返回祖国时的护照、参加体育比赛的照片、毕业证书等物品,记录了一位爱国女青年的青春年华。“李秀若在这里!”翻开泛黄的校史名册,笔者找到了英雄的名字。
“造成(培养)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上海爱国女中校史馆内,校长吴俊杰轻抚保存完好的李林学籍卡,轻声诵读校训。1935年春,李林在此立誓:“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36年西安事变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李林”,奔赴抗日前线。
“李林牺牲后,乡亲们徒步五里外取来清水,含泪为其擦拭血迹,用白布庄重包裹遗体。”提及这段历史,朔州市山阴县郭家窑村的窑洞前,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语气凝重。
八十五载光阴流转,李林的精神火炬从未熄灭。李林街、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李林事迹陈列馆、李林园……英雄的名字因铭记而不朽。
在李林的故乡漳州,古县中学将李林事迹编入校本教材,设立专题陈列室;厦门集美中学特设“李林班”传承红色基因,还与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达成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在李林战斗过的山西朔州,李林的英勇事迹已成为李林中学“开学第一课”必讲内容,校史馆内提枪跃马的李林雕像,让路过的师生驻足瞻仰。
闽南师范大学芗涛剧社编剧吴浩宇,因与李林同日出生,视宣传其事迹为使命。他创作的大型话剧《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通过艺术再现李林教弟吹口琴的温情、书写抗日檄文的激昂、血战荫凉山的壮烈等经典场景,已深入城乡社区、校园军营等巡演近百场。
随着“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进入尾声,寻访团队重返英雄的出生地漳州。那个带着灿烂笑容坚定走向抗日战场的华侨少女的身影,在大家的脑海中愈发清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