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布2025财年军援计划
■刘磊娜
日本此前援助印度尼西亚的“白萩”号监视船。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近日公布2025财年“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援助对象国名单及实施框架。本财年援助对象国增至8个,预算规模较2024财年大幅增长,凸显日本借助援助机制推动装备出口、扩大地区军事影响力的意图,也被外界视为其迂回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的具体举措。
推动援助机制常态化
日本自2023财年启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以来,持续推动该机制制度化。2025财年援助对象国增至8个,除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既有受援国外,新增泰国、斯里兰卡、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5国,较2024财年数量翻倍,预算规模从50亿日元(约合3500万美元)提升至81亿日元,增幅达62%。
根据计划,日本将向受援国无偿提供巡逻艇、雷达、无人机等装备,并协助建设军民两用港口设施。其中,无人机首次被列入援助清单,港口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展“安全支援”的军事属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今年3月底通过2025财年预算案后,便公布初步援助意向,较以往下半年确定援助对象的时间大幅提前,展现其加速推进机制落地的焦急心态。
有消息称,菲律宾或将成为首个接收日本国产无人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可能接收巡逻艇,马来西亚将接收海上清障专用智能装备,斯里兰卡拟接收日本制造的陆基警戒雷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和东帝汶大概率将获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受援国家已在不到两年内获得雷达、巡逻艇等装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海上警备力量。
充当地区阵营“代言人”
日本外务省表示,该机制旨在加强与日本海洋安全保障密切相关国家的合作。外媒分析认为,日本希望通过向受援国无偿提供装备系统,提升其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岛国的军事影响力,配合美国等国“印太战略”推进,建立地区阵营并充当“代言人”。
报道称,菲律宾等国此前已接装日本陆基警戒雷达,与日本情报、侦察和监视体系实现一定程度的捆绑。未来,随着装备统一程度加深,日本可提升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在联合巡航期间的技术互操作性。在太平洋岛国投资建设军民两用港口,则被视为“随美起舞”之举,可为美军进驻制造机会。由于“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增强了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存在感,美国已公开表示对该机制的认可和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以寻找“志同道合国家”为名推进军援计划,但其在援助对象选择上暴露出功利性考量。马来西亚是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日本再度将其纳入名单,意在拉近与东盟的关系。向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输出装备,旨在延伸日本军事存在的“触角”。将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和东帝汶纳入援助范围,则契合日本加强对太平洋岛国外交渗透的意图。
构建外向型军备架构
外媒分析认为,日本正借助“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机制,渐进式构建外向型军备架构。2023财年该机制启动后,日本即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扩大可输出装备类型至侦察监视领域,逐步模糊装备“性质与用途”界限。此次将无人机纳入清单,标志着其输出品类向具备潜在军事用途的装备延伸。外界担忧,日本可能以“满足受援国需求”为由,逐步放开察打一体武器出口,或通过提供“无弹药发射平台”摆脱法律限制。
此外,与装备援助配套的技术培训和维护机制,为日本自卫队人员常态化进驻受援国创造条件。日本国内有反战组织人士表示,军民两用设施建设和情报系统部署,将使日本实质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日本已明确表示2026财年将继续实施该机制,并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和装备种类,预示着其外向型防务战略将加速推进。
分析人士表示,日本以“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为名的援助计划,违背了和平宪法的要求。联合国相关机构曾指出,此类军援可能加剧地区军备竞赛。随着日本持续将防务合作与区域政治绑定,其“借船出海”的军事化路径正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和警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