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可借鉴“音叉效应”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08 16:13:34

  军事训练可借鉴“音叉效应”

  ■余楚风 谢晋源

  子弹打不穿、锤子砸不破的防弹玻璃,若用振动频率和它相近的音叉在其附近振动,基于物体的共振原理,则防弹玻璃极易破碎,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音叉效应”。“音叉效应”启示人们,有的事物发生变化不在于对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把准它的“脉搏”,用巧力引发共鸣,实现“同频共振”。这种因双方或者多方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的力量,既可能是破坏性的,但也可能是建设性的。用好“音叉效应”,本质是要把准事物发展脉络,用较小作用力产生巨大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军事训练,都生动体现了“音叉效应”的积极效果,其经验对当前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例如,在冀中平原反“扫荡”前期,为适应地道战开展挖洞、伪装、定向等地道技能训练;在阳明堡机场战斗前,组织人员对阳明堡机场的地形、敌情等进行侦察,广泛展开了轻装奔袭、肃静涉水等临战课目的训练。正是由于这些军事训练与当时的武器装备和战争制胜手段同频共振,形成共鸣,才使得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取得胜利。

  当前,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群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进,驱动军队思维理念的变革重塑,要求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为此,要用好“音叉效应”针对性开展军事训练,适应智能化战争力量体系特点、契合智能化战争战斗力生成模式,推动军事训练和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共鸣,巧用军事训练持续正向激发作战能力生成。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点发力。

  首先,着眼智能化战争之“快”,强化感知决策能力训练。速度是智能化战争制胜的关键要素。要加强依托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感知能力的训练,提升指挥员分析作战数据、识别伪装手段、预警战场威胁等能力。其次,聚焦智能化战争之“精”,强化协同作战能力训练。体系化协同是智能化战争制胜的主要方式。要加强有人无人作战平台相互结合能力的训练,使指挥员可以精确操控无人作战平台实施作战行动,提升在关键地域、关键阶段的作战精细化水平,正向释放智能化系统的优势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次,立足智能化战争之“融”,强化跨域适应能力训练。跨域聚合是智能化战争制胜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数据的跨领域挖掘、搜集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以同步认知战场态势为基础,提升指挥员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对各领域、各方向作战行动实施分布式自主调控的能力,实现作战效能跨域聚合。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