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新籍画家陈桂明义务为40多位烈士画像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7-09 10:56:34

  江西省永新籍画家陈桂明义务为40多位烈士画像——

  笔墨绘英雄 丹青映丹心

  ■曾泳峰 戴江红 本报特约记者 龙礼彬  

陈桂明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王亲爱烈士绘制的画像。

陈桂明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吕根太绘制的画像。

陈桂明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喻芳铭绘制的画像。

陈桂明为在长征中牺牲的陈友年烈士绘制的画像。

正在创作中的陈桂明。

陈桂明(左三)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张守信(左四)及其家属合影。

  在江西省永新县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青年一代用不同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永新籍青年画家陈桂明,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陈桂明8年间走遍江西、广西、陕西等地的革命老区,用手中画笔无偿为上百位老兵画像,还义务为40多位烈士画像,让烈士与亲属得以跨时空“团圆”。这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像,既是跨越时空的思念寄托,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时代力量的生动见证。

  一次跨越时空的“团圆”——

  “这是我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爸爸,我终于见到您的模样了……”

  近日,在江西省峡江县金江乡白港村的老槐树下,一位老人对着一幅画像毕恭毕敬叩拜,泪流满面。画像中,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浓眉大眼、嘴角微扬,帽檐下的目光炯炯有神。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画像中的青年名叫王亲爱,是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叩拜的老人名叫王花英,是王亲爱烈士未曾见过面的女儿。

  时光回溯到1952年8月。为保家卫国,王亲爱毅然参军,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临行前,王亲爱和即将临盆的妻子道别:“安心养胎,等我打胜仗回来,一家三口好好团聚!”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一年后,王亲爱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全村人莫不垂泪。

  “如果当时家里能有一张父亲的画像,母亲也不会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王花英说,她的母亲临终前还紧紧攥着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那是父亲留给她的唯一念想。

  硝烟散尽享太平,勿忘当年卫国人。今年4月,画家陈桂明了解情况后,带着画具走进白港村,义务为烈士王亲爱画像。

  陈桂明是江西省永新县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的爷爷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战斗故事。长大以后,我渐渐发现,许多烈士牺牲在青春年少,除了名字,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或画像。”说起爷爷,不善言辞的陈桂明打开了话匣子,“我便暗下决心,要为那些没有留下照片的烈士免费画像。”

  “王大哥个子高,穿军装特别精神,笑起来还有酒窝……”在85岁村民王乾乐的记忆中,王花英长得像她父亲王亲爱。陈桂明一边聆听村民们的描述,一边在速写本上用铅笔仔细描摹、勾勒轮廓……他不仅要画出烈士的外貌,更要抓住他们的精气神。初稿完成后,他又多次找村里老人征求意见,对画像反复修改。

  “嘴角还要扬一点,眉毛再浓些,酒窝没这么深……”经过反复调整,画像终于得到村里老人和烈士亲属的认可。陈桂明十分开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这是整个村子共同的记忆拼图!”

  “这是我离父亲最近的一次……”当画像揭幕的瞬间,王花英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跪倒在地,左手小心扶着相框,右手轻抚画像中父亲的脸颊,泣不成声。

  “我们不能让历史只留下冰冷的名字,更要让后人知道,这些名字背后曾是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陈桂明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位烈士没有照片,只要还有一位老人记得英雄的模样,他的笔就不会停下。

  一个寄托思念的载体——

  “我希望用画笔,帮他们弥补遗憾”

  当看到叔叔谭志诚烈士年轻的面容跃然纸上,侄女谭冰媛再也抑制不住眼中泪水。她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画布,仿佛想触摸那从未谋面的亲人:“今天终于见到您了!从小听长辈说您参加革命的故事,您牺牲时什么也没留下,可家里人从没忘记您啊……”

  凝视着画像中战友的容颜,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自立老泪纵横。他抚摸着画像,声音颤抖:“当年你为了掩护我撤退,自己扑在炸药上。这些年,我一直想对你说声‘谢谢’。”胡自立紧紧抱着画框,喃喃自语,“老战友,你的模样,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烈士欧阳明的侄子欧阳建国至今珍藏着一封泛黄的信笺——这是叔叔牺牲前寄回的唯一家书。信中写道:“等打完仗,我就回来看刚出生的侄子。”但欧阳明却“失约”了。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欧阳建国终于在画像中看到了叔叔的模样。他说:“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叔叔一直是个模糊的影子,如今终于清晰了。”

  烈属王华茂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旁边还有一个空白相框。“那是留给爷爷王成生的。他牺牲时,什么也没留下。挂上空白相框,总觉得他还在。如今好了,有了这画像,才是真正的全家福。”王华茂看着刚收到的画像,动情地说,“爷爷,您终于回家了!”

  烈士黄胜斌牺牲时,女儿才1岁,妻子刘香兰独自拉扯女儿长大。半世孤守鬓成霜,白首相见泪满眶。当陈桂明将黄胜斌的画像送到刘香兰手中时,这位九旬老人全身颤抖,捧着画像嚎啕大哭:“这些年,我做梦都想再看你一眼……”泪水滴在画布上,打湿了丈夫的轮廓,却让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愈发清晰。

  ……

  尘封的遗憾,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寄托的载体。陈桂明说:“这些,便是我为烈士画像的动力。我画的不只是一张画像,而是亲属战友的牵挂和思念。我希望用画笔,帮他们弥补遗憾。”

  一场延续使命的接力——

  “他们守护山河,我们守护他们”

  在陈桂明的画室里,一幅巨型国画《英雄归来》格外醒目:硝烟渐散的战场上,数十位烈士的画像如星辰般排列,远处是万家灯火的安宁盛世。这幅作品正是他对英雄精神最深沉的诠释——英烈虽逝去,但精神永存,守护他们,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画笔是传递精神的火种。”陈桂明告诉记者,为烈士画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他不仅为烈士画像,更将创作过程变成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他带着画作走进校园、社区,讲述英烈故事;邀请烈士后代参与创作,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温度;在画展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用素描勾勒英雄轮廓……永新县任弼时中学学生王雨欣在参观画展后写道:“原来英雄不是课本里的符号,他们曾和我们一样年轻,一样充满梦想。”

  在陈桂明的带动下,永新县掀起“守护英烈”的热潮:志愿者组建“烈士寻亲团”,为无名烈士寻找亲人;学校开设“英雄画传”课程,让学生用画笔致敬先烈;政府相关部门启动“英烈数字档案”工程,用科技手段留存英雄记忆。

  一位参与寻亲的志愿者感慨:“每找到一位烈士的亲人,就像点亮一盏灯。这些烈士从此不再只是纪念碑上的冰冷名字,而是被思念重新温暖的生命,长明在故乡的夜空。”

  更令人欣慰的是,英雄精神的传承已从纸上走进现实。烈士后代主动加入公益项目,为更多无名烈士寻亲;青少年在画作前写下“请放心,我们定将守护您守护的山河”;一些烈士后代将陈桂明的画作捐赠给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的珍贵教材……这些行动,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陈桂明的“烈士画像”公益项目不再只是个人的坚守,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每一笔都是对英雄的铭记,每一幅画都是对精神的传承。如今,陈桂明已为全国40多位烈士创作画像,作品被多地纪念馆收藏。

  “他们守护山河,我们守护他们。”谈及未来,陈桂明坚定地说,“我会一直画下去,希望这些画像能成为一座座桥梁,让烈士‘回家’,让精神永存。”

  受访者供图

  版式设计:王秋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