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许家国
■宋海峰
一
从安徽泾县境内的103省道转上062县道,绕过蜿蜒的山路,一条灰石砖路出现在眼前。路的尽头,是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古建筑——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怀着庄严的情思来到这里,敬拜缅怀新四军军长叶挺。
在跌宕起伏、艰难辉煌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拯救民族危亡,叶挺以坚定的信仰信念、炽热的家国情怀、披坚执锐的身姿,赴汤蹈火、矢志不渝,书写了奋斗与牺牲的不朽史诗。
胜利的诗,生命为纸,鲜血为墨,撼人心魄。
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有从军报国雄心壮志的他改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寄望其“挺身而出、拯救中华”。
名以言志。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叶挺以“振污世,起衰弱”为己任,刻苦攻读,锲而不舍,钻研军事科学知识。
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并任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他带领的独立团连战皆捷,屡建奇功,被誉为“铁军”。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叶挺漂泊海外,虽然脱离了党的组织,但仍与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保持联系,时刻关心中国革命的发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筹备组建新四军。新四军整编就绪后,1938年8月,军部移驻泾县云岭。叶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东进战略方针,以多谋善断、气势恢宏、胆略超群的精湛指挥艺术,在战略层面指挥南方八省游击健儿挺进敌后,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金戈铁马斩寇兵,誓拼热血固神州。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抗日,5月12日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序幕。挺进皖东后,粉碎日军2000余人的“大扫荡”,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先遣队在镇江西南韦岗伏击日军,击毁敌汽车4辆,毙敌20余人。此后,新四军第一、二两个支队在两个月内,取得一连串胜利。
新四军第五支队挺进津浦路东,三打来安城,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日寇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南京,市郊的飞机场、雨花台、麒麟门等地也响起新四军健儿战斗的枪声。
“北有太行硝烟,南有云岭烽火。”新四军史料陈列馆内的一幅幅作战地图,见证着叶挺直接领导和指挥新四军健儿时而出没于芦苇丛中,时而驾舟于湖河上,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峥嵘岁月。
1940年10月的深夜,青弋江水在黑暗中呜咽,日军正从泾县、南陵、繁昌3个方向进犯云岭。叶挺在新四军军部伏案制定作战计划后,驰马飞奔,赶赴前线,指挥部队运用伏击、奔袭、夜袭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歼敌近3000人,粉碎了敌人发动的皖南第二次“大扫荡”。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两年多(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叶挺与项英等领导指挥新四军各部队以机智灵活的战法消灭日军,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边、鄂中等游击根据地,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
二
在距云岭30余公里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纪念廊,镌刻着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悲愤写下的挽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16个字凝结着对殉难的新四军烈士的哀痛、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愤慨。
在新四军健儿奋勇杀敌之际,蒋介石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为了顾全大局,党中央在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揭露蒋介石反共阴谋的同时,作出必要的让步,决定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
望着茂林的群山,历史的画面仿佛浮现眼前:1941年1月7日拂晓,新四军9000余名铁血健儿行至茂林镇丕岭脚下时,突遭预伏的国民党顽军7个师8万余人包围袭击。皖南事变的枪声惊醒山林,新四军在敌人的围攻下损失惨重,叶挺下令部队迅速从茂林方向突围。
“今(9)日晨北进,又受包围。现正集全力与敌激战,拟今晚分批突围北进……我为全体安全计,决维持到底。”凝望着新四军军部旧址收藏的叶挺发给党中央的电报复印件,我的耳畔响起刘伯承同志的感慨:“我见过的将领很多,在紧要关头,没有谁能够像叶挺那样坚定、沉着。”
如果茂林的山水有记忆,它一定忘不了,1941年1月13日,叶挺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后,被围困的新四军官兵高呼“胜利属于我们”的口号,以大无畏的气概猛打猛冲,突破一道道封锁线的场景。
在突围部队粮已尽、弹将绝的万分危急关头,叶挺受命下山与顽军谈判,被强行扣押。叶挺被扣后,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重庆等地。
三
从皖南归来后的一个周末,我来到上饶集中营旧址。
轻轻推开李村监狱旧址的木门,我看到当年关押叶挺的房间光线昏暗,摆放着一张床和一套桌椅,桌子上有纸、笔和砚台。在这张木桌上,严守节操、志不可夺的叶挺,写下3000余字的《囚语》,将自己壮志未酬和渴盼自由的心境诉诸笔端。
“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从《囚语》开篇叶挺戏拟4句不谐律的诗,能够读出他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信仰。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叶挺慷慨陈言:“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愿以一死为部曲赎命”。
我动情读起叶挺在重庆渣滓洞黑暗囚室里写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5年铁窗磨难,叶挺对党的信念愈加坚定,对党的感情愈加深厚。1946年3月5日,受尽羁绊之苦的叶挺在获救出狱后,立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入党。在这篇简练的文字里,他写道:“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1946年3月7日早晨,党中央的复电从延安传到了重庆。看到“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这句话时,叶挺情不自禁流下热泪。“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叶挺把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看作是党对他的有力鞭策。
听风吹过茅家岭(上饶集中营旧址所在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语在我的耳畔低吟:“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工作,为后代牺牲。”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王若飞等同志在赴延安途中,遭遇空难殉国。毛泽东痛惜地题写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叶挺虽然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但他忠诚为党的坚贞信仰,让人们深深怀念和敬仰。今天,我们回望历史,就是要传承他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的崇高品质。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