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砺鹰”
——海军航空大学跨专业全流程毕业综合演练纪事
■刘 晶
轰鸣声中,数架战鹰从多个机场同时起飞,一场红蓝攻防战斗骤然打响。
引擎震颤着空气,飞行学员指尖在座舱仪表上快速移动;衣服上的反光条在探照灯下忽明忽暗,机务专业学员手拿解刀与扭矩扳手,专注手头的保障工作;指挥中枢内,通信学员的加密终端屏上跳动着战场频谱密语……
这是海军航空大学跨专业全流程“砺鹰”毕业综合演练中的一幕。对学员来说,这既是一场“毕业大考”,也是一次“加钢淬火”。在这项贴近实战的教学活动中,他们紧抓机会查找素质短板、弥补能力弱项,为到部队任职做最后的冲刺。
走向部队、走向战位,我们准备好了!站在塔台眺望远处的山海,完成此次毕业演练的学员们豪情满怀。很快,他们就要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飞向祖国的万里海疆,坚守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了心中的深蓝梦想,他们奋楫扬帆再出发。
飞行学员进行地面演练。陈超 摄
海军航空大学毕业学员合影。刘晶 摄
“决战的机会只有一次,我必须一击即中”
剧烈震颤的机身,让平时阳光爱笑的窦盛杰在驾驶舱里仿佛换了一个人。他一脸严肃,每根神经都高度紧张。
“砺鹰”毕业综合演练现场,一场激烈的空中“捉对厮杀”到了决战时刻。
战机在高空以巨大的俯角“擦肩而过”,处于低位的窦盛杰突然驾机反转,意图夺取位置优势。关键时刻,蓝方飞行教员果断放弃预先战术,几乎在同时作出反转机动,利用极限角度优势将红方僚机“击中”。
“输也要输个明白!”一下飞机,窦盛杰和教官刘涛马不停蹄奔向战术讲评室进行复盘。
“这次任务的失败,源于你没有把更多注意力用来‘向外看’,眼睛不能只盯着仪表盘,必须时刻关注战场态势。”刘涛说。
走出复盘室,窦盛杰认真思考着教官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善飞敢打,才能为实战化训练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之后的练习中,他在快速扫视仪表数据的同时兼顾敌机运动轨迹,战况胶着时既不轻易放弃,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在不断逼近飞行极限中寻觅战机:“决战的机会只有一次,我必须一击即中!”
几天后,天高云淡,3场自由空战训练打响。
红蓝双方战机呼啸升空,各作战单元快速进入预定位置。双方根据敌我态势,不断变换战术动作,不时飞出极限数据。第一场,势均力敌;第二场,旗鼓相当;第三场决胜局,窦盛杰全神贯注投入战斗,蓝天之上,他巧妙运用战术迂回机动,实时根据蓝方动态变化推算航迹,进而做出规避动作,在对手猝不及防时调转机头,将其一举击败。
“好样的!”教官为走下战机的窦盛杰佩戴“优秀学员”绶带。
“这次飞行训练难度大、风险高,但实战性极强,促使我将目光从技术向战术转换、从课堂向战场转换。”窦盛杰脸上写满兴奋,同时又多了几分沉毅,这只羽翼渐丰的“雏鹰”,已经做好飞向战场的准备。
千里之外的渤海湾畔,直升机搜救模拟演练也正如火如荼展开。
“两名飞行员‘跳伞’,命令你部紧急搜救!”接到通知,航空救生专业学员李京震乘机抵达搜救海区上空。海上风高浪急,不远处的云预示着随时可能产生风向转变,又为此次搜救增加了“变数”。
海上搜救,时间就是生命。“下降高度,准备救援!”李京震早已穿戴好抗浸服,随时准备实施救援。
不稳定的海上环境加之直升机的下旋气流,给营救任务带来了很大困难。李京震双腿有些发抖,但一直给自己打气:“我们是飞行员的‘第五道阻拦索’,早一点战胜自己跳下去,战友生存的几率就大一分。绝对不能辜负战友的信任!”只见他在强大的气流中跃出机舱。
伴随直升机的消速悬停,李京震准确到达落水飞行员身旁。他熟练地为飞行员套上救生吊带,确认无误后给出上升手势。随着绞车的转动,李京震和飞行员稳稳上升,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置身于任务中,我对自己所处的战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京震感慨道。
瞄准实战的靶心,本领才能越练越强。经过这场“毕业大考”,学员们向战场更进一步。
“没有轻而易举的闪耀,只有不动声色的燃烧”
乌云密布,雨水将至。一场无人机跨域侦察训练在渤海湾畔展开。
学员池科璇操纵无人机,实时为学校同步开展的直升机搜救模拟训练提供数据和图像支撑。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整个人显得从容自信。
然而,熟悉池科璇的人都知道,他能做到现在这样,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
之前由于身体原因,池科璇从飞行学员转为无人机作战工程专业的学员。虽然以前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一年就要学完原本需要2年完成的无人机课程,让他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迎头赶上,池科璇像上紧的发条。除了完成日常的学习,他一有空就去机场跑道或者无人机实验室,选择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训练。想要练好一个操控动作,反复二三十遍是常态,尽管眼睛发酸、肩膀疼痛,他依旧坚持。“服务于航空兵的无人侦察机灵敏度高,只有把技艺练得无比精湛,才能飞出战斗力。”他说。
严格的自我要求和潜心钻研,让池科璇的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在一次无人机发动机故障的特情中,他成功实现盲降,受到上级表扬。此次毕业演练前,他已安全飞行近百小时,并顺利拿到了无人机操控证书。
学员的亮眼表现,源自平日的积累。唯有沉潜深耕、精益求精,才能练就制胜战场的过硬本领。
盛夏,机库里蒸腾着灼人的热浪。机务保障学员朱已丰熟练地掀开发动机舱,目光迅速锁定故障点。不多时,在他的操作下,发动机参数恢复正常。
“没有轻而易举的闪耀,只有不动声色的燃烧。”飞机是高精度装备,维修失误容易造成二次故障,危及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从刚接触机务专业开始,朱已丰就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提出了“高标准”。
他的笔记工整得像教材一样——每名机务保障学员最少要背记4本“入门级”维修手册、20多本“进阶”手册,朱已丰不仅把涉及的数据、标准、程序弄懂弄透,还将手册中的内容在笔记本上梳理成思维导图,搭配自己打印的图片,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重点,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靠着这样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去年学校组织的“擎鹰杯”比武竞赛中,朱已丰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挑战接踵而来。飞机更新换代后,朱已丰开始了新一轮的“拔节成长”。
“新旧飞机虽然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核心原理是相通的,只要沉下心来钻研,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朱已丰一次次深入狭窄的进气道,攀爬至约3米高的机背,全面细致地检查机体。他耐心地校对和调整设备参数,深入探究各种飞机故障背后的机理与规律。
一次,战机刚归航,朱已丰在检查时发现滑油压力异常。他跟在带教师傅身后紧张地排查问题,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检查到一处滤网时,朱已丰注意到上面有金属碎屑。他和师傅一起顺藤摸瓜,成功找到一个隐蔽的引起飞机滑油压力跳变的原因。
此次毕业演练,朱已丰和同学们全身心投入机务保障。暮色里,机务学员深蓝色身影与银灰色机翼渐渐融为一体。他们用手中的解刀和扳手,托举着一条通往蓝天的安全航迹。
“毕业照里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未来实现”
海天之间,飞行学员毛圆磊正驾机前往预定地域。任务中,他率先发现目标,随即将态势同步推送给整个编队。
空中对抗异常激烈,看到毛圆磊在编组中的位置适合攻击蓝方,其他队员冒着风险自觉掩护,助力他完成了向对手的“致命一击”。不幸的是,战友在掩护过程中被对手“击中”。
“虽然是演练,但看到战友因为掩护自己被‘击中’时,我感受到了心痛。战场上的‘生死较量’告诉我们,想要在海天之上建功立业,不仅要把本领练强练硬,还要有不畏牺牲的血性和胆气。”毛圆磊感慨地说。
这堂战味十足的“毕业课”,让毛圆磊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舰载机飞行事业有了更深的敬畏:飞行员是高危职业,而舰载机飞行员更要直面海空战场的凶险。即便如此,“打仗”“空战”等字眼,对毛圆磊和战友们来说,依然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他们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困难风险越大,忠诚信念越坚定;飞得越高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
归程那天,学员们在教员带领下参观了舰载航空兵某部。在那里,一块“距离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倒计时面板格外醒目。对战位上的军人来说,倒计时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小时计,以分秒计。
学员刘高尚回想起自己报名参加海军招飞的初心,仍感到热血沸腾。2018年,还在上中学的他看到新闻上关于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的相关报道,被其直面生死、重伤后复飞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也点燃了心中立志加入“尾钩俱乐部”的火种。2021年,刘高尚如愿考入海军航空大学飞行指挥专业。
为了磨砺自己,刘高尚一次次冲破自己的“舒适区”。他主动申请当班长,后来又担任区队长等学员队骨干。凭借优异表现,刘高尚在校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
不远处,舰载战斗机着舰瞬间稳稳停在航母飞行甲板上,尾钩将阻拦索拉出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形,同批次飞机依次着舰成功。这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将刘高尚心中的强军火种燃烧得更旺。
当毕业倒计时与“距离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倒计时不期而遇,刘高尚提议大家一起在倒计时面板前合影。
“毕业照里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未来实现!”快门声响起,定格下学员们眼中的光芒和脸上灿烂的笑容。他们目光坚毅,望向被夕阳染红的天空。那是他们心之所向的远方,也是他们将奉献青春的辽阔海天。
此刻,身旁夏花盛开,追梦者即将起航。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