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预警机研发受关注
■刘 含
基于MQ-9B无人机的空中预警装置效果图。资料图片
前不久,瑞典萨博公司携手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基于MQ-9B无人机平台研发预警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首飞;俄罗斯也在积极推进“牵牛星”无人预警机项目。这些研发动向表明,预警机正渐渐步入无人时代。
为什么要研发无人预警机?这要从传统有人预警机的一些“痛点”说起。
以美国E-3“望楼”预警机为例,其搭载的AN/APY-2雷达系统可在近9000米高空监控广阔空间的空情,并指挥多架战机作战。但是,受制于飞行员的生理极限,其单次任务续航时间比较有限,难以满足长时间高强度战场监控需求。同时,有人预警机为保障机组人员生存,需要配备复杂的生命维持保障系统,留出宽敞的驾乘空间,无形中挤压了搭载空间与能力,还使得研发、采购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体积庞大,有人预警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也较大,这使得本就是攻击重点的它更易被发现和攻击,且一旦被击毁,将导致空战体系在相当大程度上陷入瘫痪。
在上述方面,无人预警机则具有较大优势。首先,无人平台搭载预警系统,不用受飞行员生理极限方面的影响,能够执行超长航时任务。一些国家研制的太阳能无人机可持续飞行14小时,展现了“超长时间滞空”的可能。其次,无人预警机可以通过简化机体结构、充分利用机体空间,有效降低研发、采购和维护成本。瑞典萨博公司携手的美国公司明确表示,其MQ-9B无人预警机方案的成本远低于传统有人预警机,并具备全天候空中监视能力。再次,无人预警机可通过应用共形阵列天线技术,使雷达天线与机身表面高度契合,从而有效减少气动阻力并显著降低雷达特征。与传统有人预警机只能“躲”在后方监视指挥的运用方式相比,无人预警机能够更隐蔽地接近高危空域执行前沿监视任务。此次,萨博公司为MQ-9B研发的吊舱式雷达,探测距离据称可达400千米,虽无法匹敌大型有人预警机,但通过多机协同或与有人预警机前后搭配使用,可形成互补的探测体系。
基于这些优点,无人预警机渐渐成为各国关注与研发的热点。
当然,无人预警机距离实战部署还有一段距离,原因在于一些关键技术还亟待突破或进一步提升。在自主决策与控制层面,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实时避障、动态航线规划及自主威胁响应,对人工智能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MQ-9B预警吊舱的测试重点之一,便是验证其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可靠自主决策能力。同时,如何在有限的无人机空间内集成足够数质量的传感器尤其是高功率雷达,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通信链路的韧性与安全方面也存在瓶颈。远距离、高带宽的数据传输在强对抗环境下极易受到电子干扰和网络攻击,因此在确保指控指令与情报信息传输的稳定、安全方面也需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路子。
总而言之,无人预警机的兴起并非简单地替代有人预警平台,而是通过分布式部署、成本效益优化和生存能力提升,来增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未来的制空权争夺,将更强调“先敌发现、持续监控、高效生存”能力。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预警机或将发挥更大作用。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