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场站探索提升全机型保障能力——
部队“拎包入驻” 练兵“轻装上阵”
■金琪慧 本报记者 孙兴维
“没开一辆保障车,没带一个地面保障人员,真正实现‘拎包入驻’!”近日,空军某部结束驻训归建前,对空军某场站创新探索的“零伴随”集约保障模式大加赞赏。
以往航空兵部队开展异地驻训时,因为不同机型的保障设备互不兼容,往往需要协调运输机或者地面车辆运送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器材进行保障。然而,近年来,随着训练越发贴近实战,这种传统的“搬家式入驻”已无法满足备战打仗需求。
“场站建设必须从保障单机到保障多机、从单一保障生活向全方位保障转变。”为此,该场站打破过去重生活轻战备的保障模式,聚焦服务练兵备战、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共享共用,通过物资器材集中筹措、循环共享,实行“多能型”保障,为驻训部队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保证驻训部队来了就有保障、战机到了就能起飞,该场站统筹资源,优化保障流程,做好装备预储预置,排好装备保障时序表,对于异型机特有而本场站不具备的专用保障器材,提前向上级“资源池”申请筹措,确保各机型牵引车、电源车、航空弹药等能够一站式补齐。在驻训人员食宿保障方面,他们集中整治驻训区,提供良好住宿环境,将不同类别驻训官兵分散到各伙食灶“搭伙”开饭,解决炊事保障难题,并开通24小时热线,随时受理驻训官兵反映的事项。
多机型、多任务保障对官兵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挑战。对此,该场站采取送学培训、工厂带教、岗位练兵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全机型、全弹型、全伞型骨干。记者来到一座机库内,只见电源技师李战海在操作空调车的同时,保障两架战机通风降温,随即又快速启动电源车为战机通电……“未来战场,不是我们会什么就保障什么,而是作战需要保障什么我们就必须学会什么。”李战海说,像他这样具备电源车、空调车、油泵车等各种驾驶技能,身兼多职的官兵,在场站还有很多。
“如今场站已基本形成全机型保障能力。”该场站领导介绍,新的保障模式虽然增加了自身的工作量,但可以让驻训部队集中精力练兵备战,免去后顾之忧。
从“搬家式入驻”到“拎包入驻”,受益最大的是驻训部队。前来驻训的某部领导说,现在驻训前,只需提报保障需求,场站便会“照单全收”,提供统供统保:“轻装上阵,我们再也不用携带那么多‘坛坛罐罐’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