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安徽省六安市东河口镇毛岭村黄克胜一家三代接力守护无名烈士墓六十一载——
“守护英雄,这条路永远不会断”
■汤 伟 张 兵 潘传嫚
黄克胜为民兵们讲述英雄的战斗故事。张 兵摄
盛夏,大别山北麓草木葳蕤。清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54岁的黄克胜像往常一样出了家门,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向后山走去。不到2分钟,梁家冲烈士陵园便映入眼帘。
拾级而上,黄克胜拿出毛巾和扫帚开始擦拭墓碑、清扫落叶……这样的祭奠,他已经重复了17年。从父亲黄昌华那一辈开始,这一家三代人,已义务守护梁家冲烈士陵园61载。
梁家冲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3位无名烈士,他们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1947年9月,3纵奉命赴皖西作战,在张家店全歼敌第62旅,歼敌4000多人。与之相邻的毛岭村梁家冲一座叫“花门楼”的地主宅院,当时作为临时卫生所,收留了近百名伤员。后来,张家店战役溃逃的敌军残部对“花门楼”发起疯狂攻击,有11名战士英勇牺牲。村民含泪收殓烈士遗体,就地安葬在“花门楼”北侧的一片竹林里。“次年,在一次剿匪作战中,该部又有2名战士牺牲,村民们将他们与前一年牺牲的11位烈士埋在一起。”对于这段父亲黄昌华时常挂在嘴边的历史,黄克胜早已烂熟于心。
张家店战役发生时,年仅7岁的黄昌华就住在“花门楼”旁的草棚,目睹了烈士的牺牲与安葬过程。1959年,黄昌华参军入伍,5年后退役返乡担起为13位无名烈士守墓的担子。
1966年,时任梁家冲村民兵营长的黄昌华发动村民,在烈士坟茔四周垒起一堵长70米、高1米多的土围墙,将烈士坟茔保护起来。
1979年,当时的六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建起梁家冲烈士塔,2007年,金安区政府拨款将这里改建成烈士陵园。那些年,黄昌华每年都带着村里年轻人给烈士坟茔培土、清沟、铲杂草,还按当地风俗祭奠烈士,直到2008年。
那一年,黄昌华被查出患食道癌晚期,在外务工的黄克胜回乡照顾父亲。那段时间,父亲放心不下的就是陵园里的13位无名烈士。黄昌华弥留之际,还嘱咐儿子:“我死后,希望你能继续守墓。”
同年5月,黄昌华辞世。“有人不相信父亲这么多年一直是义务守墓,以为民政部门支付了工资。”黄克胜辞去在江苏的高薪工作,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黄克胜说:“我既然在父亲临终前许下了诺言,就一定要兑现。”
梁家冲烈士陵园位于山坡的一处竹林里,进入陵园,要跨过一条小河。黄克胜注意到,来祭扫的人们通常要把车子停在路边,再蹚水过河。特别是到清明时节,小河涨水,路上泥泞不堪,给前来祭奠的人们造成很多不便,黄克胜决定修路。
为了筹措资金,他联系了很多人,跑了很多地方,一位远房亲戚在了解情况后汇来1万元,邻镇某中学的校领导在听闻他们父子接力守墓的义举后捐款1.5万元……
路桥通行后,极大地便利了村民出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毛岭村有一座烈士陵园。
如今,砂石路已硬化成平坦的水泥路,陵园深处,墓碑两侧黄克胜栽下的松树早已郁郁葱葱。年逾五旬的他平日务农,每逢祭扫者到来,便备好茶水,义务讲解。
红色家风接续传承,烈士英名代代相传。一次,黄克胜因车祸重伤卧床,母亲高绪聪默默拿起扫帚和毛巾,代替儿子清扫落叶、擦拭墓碑。黄克胜的儿子、孙辈在外地工作求学,但每年春节、清明回乡祭奠英烈,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家规。
“四爷爷讲了一辈子烈士故事,这副担子不能没人接。”2000年出生的王俊杰,按辈分叫黄克胜“四爷爷”,他2020年退役后,主动跟随黄克胜守护陵园。
如今,梁家冲烈士陵园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是我们家族的责任!”面对慕名而来的祭奠游客,王俊杰的话语掷地有声。
前不久,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揭晓,黄克胜一家榜上有名。他们三代人跨越61个春秋的坚定守护与接力传承,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陵园深处,松涛如诉。当笔者问及坚持这么多年为无名烈士守墓的意义是什么,黄克胜轻抚冰凉的墓碑,目光越过山下炊烟袅袅的安宁家园,朴实而坚定地说:“为了对父亲的承诺,更为了我们的英雄。待我走不动了,晚辈们会一代接一代,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守护英雄,这条路永远不能断,也永远不会断。”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