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7月24日讯:(虞鹰)第二届在京台胞中小学生暑期研学活动于7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文化、体育、科技”为主题,由北京市台联、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等共同主办。
7月19日,第二届在京台胞中小学生暑期研学活动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开营仪式。(摄影:虞鹰)
活动期间,在京台胞学生参加了“绽放青春 爱‘乒’会赢”2025京台青年乒乓球交流赛;探访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并近距离观看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场景;走进首钢园工业遗址,参观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三高炉、2022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等奥运遗产地,实地感受北京冬奥精神;参访承恩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模式口驼铃古道,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绘画和非遗技艺等。研学营一行还参观了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了解我国医疗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参观2014年APEC峰会举办地——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了解其建筑设计特点;走进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探访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并进行互动,倾听仿生机器人的讲座,了解我国聚身智能的研究发展成果。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给小台胞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小球台连接两岸亲情
2025京台青年乒乓球交流赛现场。(摄影:虞鹰)
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冰球馆,曾是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也是WTT世界乒联职业赛举办地。参加本次研学活动的小台胞们观看了交流赛,并有五名小台胞参加了比赛,能够在如此重要的专业场地参加比赛,体验一下赛场的感觉,他们都十分开心。
参加本次交流赛的在京台胞学生合影。(摄影:虞鹰)
“作为乒乓球爱好者的我参加了京台乒乓球交流赛,虽然被淘汰了,但能在这样的赛场上拼搏,让我领略到了竞技运动的魅力,同时也增加了两岸青少年的情谊。”即将升入高三的杨珺皓表示。
“我祖籍是台湾基隆,和我比赛的哥哥来自台湾高雄。一个小小的球台把我们联系起来,我感觉非常亲切,很幸运能遇到他。”即将升入初一的陈远喆表示,“通过比赛,感觉自己水平还需要提高,以后我要多加练习,也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种交流活动。”
陈远哲爸爸陈越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就是希望让孩子对自己身份有一个认同感,“虽然我们在北京长大,但我们祖籍是台湾,两岸同宗同种同语言,都是一家人,刚才跟高雄的小朋友一起交流,完全没有障碍。”
学习体验非遗项目
学习体验非遗项目打花棍、太平鼓。(摄影:虞鹰)
在乒乓球交流赛现场,还进行了空竹、彩带龙、太极拳、霸王鞭、太平鼓、打花棍等非遗项目展演,引起了小台胞们的极大兴趣,纷纷参与学习与体验,认真听老师讲解,玩得不亦乐乎。
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张佩凝是第一次参加在京台胞中小学生暑期研学活动,“我爱上了打花棍儿,刚开始学时我会手不太协调,再多加练习就不难了,教练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使我进步很快,练成的那一刻就觉得挺开心的,回家后我会继续练习的。”她说。
即将升入五年级的王苑博,目前学习民族打击乐,对太平鼓颇为喜欢,“太平鼓与民族打击乐的打击方式不大相同,与铃鼓也有不同,太平鼓是以鼓下面的铃铛串为基本节拍打鼓,先摇铃再打鼓,铃声和鼓声不在同一平面,声音不杂乱,还很喜庆,再加上走步动作和肢体表演,所以我感觉打太平鼓很有意思,更生动有趣。”他说。
走进首钢园 感受工业遗产文化艺术气息
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前合影。(摄影:虞鹰)
曾经的“百年工业遗址”首钢老厂区如今已改造为以钢铁工业文化遗存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我觉得首钢园很有历史的味道,也有很重要的发展路径,改造后它的建筑设计也非常环保,非常好,还有一些历史意义。我对它改造的设计理念很感兴趣,就是如何把它改造成现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在海外读书的小台胞卢劲甫表示。
参观首钢园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摄影:虞鹰)
首钢园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是由首钢厂很多圆柱形的筒仓建筑改造设计而成。“听到介绍,我们知道,奥组委的办公室是由三个国家不同的公司设计的,我特别惊艳的就是他们的表达技法,包括打光效果、建筑设计等,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美感,令我印象深刻。”即将升入初一的林友哲表示。
“参加这次活动就是挺开心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首钢园,跟小伙伴儿在那玩儿的挺愉快的,还结交了新朋友。我觉得首钢园的工厂改造设计挺好的,然后看见这么大、这么多废弃的工厂等工业遗产,我觉得哇塞,真的好厉害。”即将升入四年级的杨舒雅说。
“参观首钢园,我了解到国家怎么把这个废弃的地方给重新改造,感觉很不容易、很厉害、很震撼。”何宥萱说。
参观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见证运动员拼搏训练场景
运动员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刻苦训练。(摄影:虞鹰)
“这次活动将体育与科技两个要素相结合,我觉得非常有教育意义,因为我们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我们参观了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我看到国家运动员们拼搏训练的模样。说明我们体育强国事业建设蒸蒸日上。”即将上大学的谢长耘表示。
“参观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在展厅中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十分令我动容。从力求打破中国‘东亚病夫’之名孤身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到如今居于世界体育强国,是中国队一代代奥运健儿用汗水铸就的。之后又见识到了正在训练的乒乓球运动员们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坚韧的运动精神。”杨珺皓表示。
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展厅中合影。(摄影:虞鹰)
“在参观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时,看到运动员湿透还在拼命练球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原来每个为国争光的冠军背后都有成千上万次挥拍。”即将升入高中一年级的何子轩表示。
“我很开心能亲眼看到了乒乓球国家队队员的高水平训练,这都是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张佩凝说。
探访怀柔科学城 感受医疗科技新成果
参观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摄影:虞鹰)
在怀柔科学城参观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置。(摄影:虞鹰)
“通过参观怀柔科学城了解了医学尖端前沿科技,也让我感觉咱们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感觉这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十分有教育意义。以后也可以多开办这种活动,让我们国家体育、科学事业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谢长耘表示。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怀柔科学城,视频展示里提到地球和生命模块儿。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地球发射卫星在太空中就能测算出各种数据?比如监测地球温室温室气体排放什么的,这让我最惊奇。还有那个能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生命技术也让我特别吃惊。”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张德奕说。
“在怀柔科学城,虽然很多知识我都不理解,但是我能感到祖国的繁荣与强大。”张佩凝说。
赏法海寺精美壁画 惊叹于古人绘画技艺
参观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摄影:虞鹰)
参观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摄影:虞鹰)
“法海寺我在小学时参观过真迹,出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我当时是进入了全黑的展厅,并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看的壁画,这次参观艺术馆,又有不同的感受,更加清晰看到壁画的全貌,还看到我小时候临摹的小狮子。”杨珺皓说,“还是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法海寺看真迹,即便在灯光下,画的质感是不一样的,笔触,颜料的堆积,视觉上不一样的感受。”
“看到法海寺数字化呈现出来的壁画和细节,我更惊叹我国古代人的智慧,不仅画技高超,画出的形象庄严肃穆,令人敬畏,历经600多年依然散发着生机,诉说着这个时代神佛在人们心中的形像。”何子轩有感而发。
“在驼铃古道、承恩寺以及法海寺艺术馆,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身临其境,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壁画和艺术品,领略到了先人们的智慧和高超技艺。这些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张佩凝说。
“我最喜欢法海寺的壁画,感觉古代人画的好好。壁画细节经过数字化放大处理之后,能看到有很多很多的线描,感到很惊奇。我还喜欢壁画中的很多画画技法,比如说线描,我画画的时候,就知道怎么画线条了。”即将升入小学五年级的钱洋洋开心地表示。
听仿生机器人讲座、看小机器人跳舞
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摄影:虞鹰)
看艾灸机器人如何工作。(摄影:虞鹰)
研学营一行走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晓光的带领下,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个新的未来产业方向——聚身智能,参观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艾灸机器人,并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交流。
听仿生机器人讲座。(摄影:虞鹰)
“机械手是如何连接神经元的?”、“仿生鳄鱼机器人是怎么在水里保持不断电的?”“仿生蛇机器人没有唾液和粘性是怎么运动起来的?”“仿生子母鱼机器人是如何在水下传播无线电的?”……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晓光教授讲解介绍仿生机器人的讲座上,研学营的孩子们听课十分认真专注,还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小机器人踢球比赛。(摄影:虞鹰)
大家还参与安装小机器人,让小机器人们能够跳舞、踢足球。孩子们惊奇于小机器人竟然能跳起舞来,好奇于小机器人的编程代码如何编写的。“这些仿生机器人形态各异,本领各不相同,能模仿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生物的状态,有的能像青蛙一样一蹦三尺高,有的能像鱼一样‘生’出机械鱼宝宝,有的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我感觉又好玩、又有趣,很吸引我们的眼球,我希望以后也能成为研发仿生机器人的优秀科学家。”王苑博开心地说。
“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些体验,能对机器人、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个学科,对我们前沿科技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希望激发孩子们对探求新的知识和科技的兴趣,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主动性去接触这些前沿的科技,能够更多去关注新的技术,主动学习拥抱未来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科技的自立自强能够贡献他们的力量。”赵晓光教授表示。
小台胞家长:活动给孩子种下一颗颗种子
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合影。(摄影:虞鹰)
参观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摄影:虞鹰)
“这次活动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有一些平常我们进不去的场所,这次能有机会进去看一看,会给这些孩子埋下一些种子,开一下眼界,让他们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契机,将来他也许就对这方面感兴趣,让这些种子慢慢去长大。”黄珞源的父亲、在京台胞二代黄燚表示。这是他第二次带孩子参加北京市台联在京台胞学生研学活动,“希望增加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去多认识自己的老乡,增进与在京台胞乡亲的联络。”他说。
在京台胞三代黄晶晶,这次带两个孩子杨珺皓和杨舒雅来参加活动,“一是希望能丰富一下孩子的假期生活,二是觉得行程比较有意思,希望他们在活动中有一些触动。作为在京台胞来讲,希望他们对自己身份有一个认同,要更了解咱们北京乃至我国高科技发展情况。”
参观怀柔科学城。(摄影:虞鹰)
“今年活动特别丰富,特别是以科技为题材的场馆。这次带孩子过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医疗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她们现在可能走马观花听一听,终将有一天,她们可能会感受到这方面接触过了,就会有感觉。”钱洋洋、钱乐乐的妈妈邵春青表示。“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觉得孩子们更放的开了,玩儿的更嗨了,自己就结交朋友了,通过参加这两次活动已经建立了友谊,熟悉了。”她说。
“期待明年再相聚”
结营仪式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举行。(摄影:虞鹰)
活动结束后,分别时刻,小台胞们依依不舍,此行让他们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在这里我还交到了好朋友。这一路上,我们彼此陪伴,笑声不断,我很开心能参加这次研学活动,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期待下一次相聚。”张佩凝说。“连续两年参加活动,觉得这个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学到知识,也能边玩儿边学,还有好吃的。希望以后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何宥萱说。
参观燕京八绝博物馆。(摄影:虞鹰)
“小台胞们表现非常优秀,从石景山到怀柔,再到中科院,大家心怀体育、科技与中华文化的梦想,一起逐梦圆梦,度过了四天多难忘的研学之旅。我们期待后续,期待下一届活动,我们愿意为更多小台胞们搭建创新成长平台,期待小台胞们在逐梦圆梦过程中,走出属于他们的新的成长路径和新的光彩。”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表示。
和会跳舞的小机器人一起合影。(摄影:虞鹰)
“我们特别希望小台胞们在结束这次暑期研学之旅后,能够把体育精神、科技精神带到学习当中去,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还会继续举办这个活动,如果你们有时间,我们希望与大家明年再相见。”北京市台联台胞部部长张小川在结营仪式上发出邀请。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