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底数清 铸盾护民底气足
——天津市滨海新区推进人防工程档案信息完善和电子化建设的一段探索
■郭洪宗 王 强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企业负责人仅用几分钟,便查阅清楚其企业承建楼盘地下人防工程的全部数据,为项目报批找齐了资料。而在几年前,为准备类似材料,他辗转多个部门、耗时数日,才勉强收集到相关数据。这一变化,得益于滨海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人防工程档案信息完善和电子化建设。
一
现代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建设,要求把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空间底数摸清楚。否则,不仅有可能损坏地下人防工程的主体结构、影响其防护效能,而且还会给地上建筑带来安全隐患。2023年初,滨海新区国防动员办公室成立之初,辖区人防工程档案信息不全、查阅不便等问题比较突出。
人防工程是战时掩蔽人员与物资的防护性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1997年1月起施行的人民防空法规定,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修建防空地下室。“加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修建的,要把这些人防工程的底数摸清并非易事。”滨海新区国防动员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建成时间较长、管理单位更换等原因,一些人防工程档案信息不够完整。
“人防工程档案信息,不仅服务于平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是制定战时人员、物资掩蔽方案的基本支撑。”滨海新区国动办党组一班人研究决定,成立一个由1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小组,负责补充完善全区人防工程档案信息,并实质性推进工程档案电子化建设。
二
“对于装订混乱、数据杂乱的,我们重新分类、登记;对于缺项、缺件的,我们采取比对历史资料、请教专家、反复核实等办法,逐一补齐、修正……”专项小组负责人邓有杰介绍,他们在对全区人防工程档案进行“地毯式”排查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
经过300多天奋战,专项小组累计修复破损档案1.2万页,大幅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
在信息时代,实现档案电子化是必然要求。“这项任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临不少技术难题。我们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收获不少惊喜。”专项小组成员李武蕴讲了一个例子:在扫描厚度达30厘米的工程图纸时,普通设备频繁卡纸,他们会同技术人员改造出一台带真空吸附功能的特种扫描仪,并结合AI算法进行图像纠偏,成功实现图纸自动校正。
“这些泛黄的图纸正在经历‘科技重生’。”专项小组成员朱仰云所举事例也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手绘人防工程图纸线条模糊、文字难辨。对此,他们首先运用专业扫描仪获取高清图像,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模糊内容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三
经过一番努力,全区人防工程档案信息实现一网统管、一键查询、一屏调度。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干。档案实现电子化后,滨海新区国动办把补充完善后的4000盒、近200万页的人防工程纸质档案移交至该区档案馆保管。“这些纸质档案被放在恒温恒湿的甲级库房里,可以长久保存。”该区国动办工作人员介绍,人防工程电子档案则实行档案部门和人防主管部门双重管理,通过建立“一档一码”制度,为每份档案赋予唯一识别编码,实现档案的精准定位、动态更新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地下长城’底数清,铸盾护民底气足。”滨海新区国动办主任窦汝春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联合住建、规划等部门,在完善信息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人防工程档案电子化建设,推动人防工程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编后小议
等不起 慢不得
■贾 勇
在完善信息的基础上推进人防工程档案电子化建设,意义重大,因为这项工作关乎两件大事。
一件是现代城市建设。只有准确、及时地掌握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空间信息,才能使城市更新行动蓝图顺利落地、效果完美无缺,否则就容易出现“被遗忘的角落”,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另一件是人民防空动员准备。现代战争前方后方界限模糊,只有建成人民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三位一体”国土防空体系,才能“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人民防空法也明确要求,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由此可见,这项工作等不起、慢不得,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力度。人防主管部门应从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位、主动抓。有关机构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国防动员能力检验评估内容,促进工作高起点展开、高标准落实。
人民防空为人民。相关部门应依据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做好人防工程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让各类工程设计、建设单位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取信息,为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把地下空间打造成为便民场所提供条件,打下基础。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