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通知明确,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
近期《柳叶刀》发表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脂肪肝除了会导致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肝癌,它还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某些类型的肝外恶性肿瘤有关,甚至会大幅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持续加重的脂肪堆积可导致肝脏炎症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不仅是肝脏本身,哪怕是轻度脂肪肝,都会对全身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在代谢综合征中,肝脏起着关键作用。想要守护肝脏健康?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专家建议,必须认识它的“终身搭档”——肠道菌群。
健康肠道菌群,是肝脏的“拆弹专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枢纽,每天要处理数百种化学反应,分解酒精、药物,合成蛋白质,代谢脂肪……但它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痛觉神经。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将,即使只剩下30%的健康细胞,它仍然“照常”工作,维持着表面的风平浪静。肝脏出问题,一开始人会出现一些看似平常的身体信号,如疲惫乏力、餐后腹胀、皮肤莫名发黄,直到体检发现“脂肪肝”“肝炎”的警示,才发觉病已上身。
那些被您误读的“小毛病”,可能正是肝脏的求救暗号。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的进程,不同病因病程不同,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每一步都有可能在无声无息中推进。
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不是简单的消化配角,而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代谢调节器官。肝脏与肠道通过“肠-肝轴(指肠道与肝脏通过血液循环、胆汁分泌等途径形成的双向交流系统)”紧密相连。肠道吸收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都要通过门静脉直接进入肝脏;而肝脏分泌的胆汁和激素等,又会反过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这种双向互动中,肠道菌群的稳态直接决定了肝脏的安危。换句话说:肠道菌群失衡,相当于给肝脏扔“定时炸弹”。而健康的肠道菌群,却是肝脏的“拆弹专家”。
治疗脂肪肝:“给肠道做一次深度清洁”
在对抗脂肪肝的医疗领域,肠菌移植(FMT)正展现出突破性的治疗潜力。这项疗法通过重建健康的肠道微生态,为改善肝脏代谢提供全新途径。科学研究揭示,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特征性改变:产丁酸盐等有益菌群显著减少、脂多糖产生菌过度增殖、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这些异常通过“肠-肝轴”多重机制影响肝脏。
肠菌移植的治疗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能精准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功能、改善全身低度炎症状态、调节宿主能量代谢平衡。临床实践表明,规范的肠菌移植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改善40-60%、肝功能指标复常率达70%以上、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25-35%,同时伴随的代谢异常也能得到同步缓解。
肠菌移植:给肝脏请一支“特种部队”
肠菌移植就是保卫肝脏的“特种部队”,通过将健康供体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重建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从而改善肝脏功能,守护肝脏健康。
为什么肠菌移植能成为肝病的破局者?
传统治疗肝病的方法,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脂肪肝需要控制饮食+运动,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肝硬化需要抗纤维化,肝癌需要手术或靶向免疫治疗。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延缓进展,很难逆转已经发生的肝损伤。
肠菌移植就是从健康供体的粪便中提取“有益菌群”,经过严格处理后,通过口服胶囊、胃镜或肠镜移植到患者肠道里,从而建立肠道微生态平衡,就像给荒芜的花园重新播种优质草种,让坏细菌没空间繁殖,好细菌重新占据主导。
肠菌移植在肝病治疗中被寄予厚望,源于其对多种肝病的显著疗效。对于全球高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移植健康菌群可增加肠道产短链脂肪酸菌数量,这类“供能菌”不仅能提升肝细胞能量利用效率、减少脂肪堆积,还能显著降低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酒精性肝病患者因长期饮酒导致肠道屏障破坏、内毒素入血引发炎症,移植后肠道黏膜修复能力增强,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血液内毒素水平大幅下降,肝功能指标随之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肠菌移植有助于改善免疫反应,提高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针对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肝性脑病,传统治疗易复发,而肠菌移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毒素产生与吸收,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同时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肠菌移植安全吗?普通人能做吗?
提到肠菌移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恶心、不安全,事实上现代肠菌移植技术早已摆脱了直接移植粪便的原始方式,且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大量临床研究验证。
肠菌移植的供体需通过传染病、粪便病原体等多项严格筛查,处理过程类似实验室无菌操作,安全性有保障;多数人移植后仅出现短暂的腹胀、腹泻等轻微反应,很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随着肠菌移植应用的不断推广,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据报道,肠菌移植易在反复发作的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肝脏疾病、肥胖、帕金森、自闭症等80多种疾病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价值。肠菌移植是一种医学治疗手段,只有符合适应证的应用才会体现出的它的治疗价值,因此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在专业医疗机构评估后进行,健康人群切勿自行尝试。
如何让肠道成为肝脏的“终身保镖”
日常养护肠道,可以为肝脏筑起第一道防线。
吃对食物,对肠道菌群投其所好。肠道菌群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全谷物里的燕麦、糙米,豆类中的鹰嘴豆、扁豆,还有西兰花、秋葵这类蔬菜,以及苹果、梨等水果,都富含膳食纤维。
发酵食品也是不错的补充,无糖酸奶、纳豆中的益生菌可以短暂调节肠道微生态,但是很难长期定植。至于高糖奶茶、蛋糕这类食物,会让促炎菌趁机繁殖;油炸食品、肥肉这类高脂饮食会增加肠道内毒素;酒精更会直接破坏肠黏膜。
运动起来,肠道也爱健身。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血流量,刺激菌群多样性。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增加便秘和肠道疾病的风险。
睡个好觉,肠道修复的关键期。肠道黏膜细胞的修复与更新受昼夜节律调控,保持规律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其正常功能,长期熬夜可能破坏肠道屏障。建议成年人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并尽量规律作息,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可能延迟入睡时间并降低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肠道修复。
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肝病患者最好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肝脏超声;肥胖、糖尿病、长期饮酒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肝脏弹性成像看看肝纤维化程度;想了解肠道状态,粪便菌群检测能帮助“看清”菌群平衡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让肠道更稳定。
肝脏不会说话,但肠道会。从现在开始从“肠”计议,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好好睡觉,让肠道里的“隐形卫士”为肝脏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毕竟,最好的护肝药,从来都在餐盘上、脚步里、睡眠中。
作者:马雪梅 金波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