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正义之声传向世界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7-31 16:34:09

  将正义之声传向世界

  ■梁大伟 姬玉玺

  一个红军号手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举军号,气宇轩昂、英姿勃发地吹起冲锋号……这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战地拍下的摄影力作《抗战之声》,把红星照耀下奋发不屈的中国军人形象传递到了全世界。

  作为第一位到访“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记录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讲述的苏区故事、长征故事、延安故事。耳濡目染,让他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天命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斯诺将采访经历写成《西行漫记》,一出版立即引起轰动,中国红色革命的故事从此走向世界。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阅读了《西行漫记》并约见了斯诺,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一位外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斯诺:在全世界面临战争灾难的前夕,他报道了一支远离西方各国的独立的战斗力量……斯诺起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

  “以真实撼动偏见”。继斯诺之后,大批西方记者进入延安和其他根据地,用客观报道、真实影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军民的抗战情况,戳穿侵略者的谎言。“其结果是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手材料和对中国共产党极为丰富的公开赞誉”, 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为生存、为尊严而战的勇气,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

  “他们在闻所未闻的困难条件下战斗,没有过冬的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钱。”全面抗战爆发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美国记者身份来到中国,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外国记者。她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亲历者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真实情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中国在反击》一书,是她深入前线和八路军共同生活战斗的真实记录。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称赞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报道了八路军在山西北部进行的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给中国各条战线送去新战术的那最初几场战斗”。

  “要把所见事实报道出去,揭穿一切对八路军的造谣污蔑。”冈瑟·斯坦因是一名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中国的外国记者,访问延安近5个月,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多次长谈。他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慨“看得越多,我的怀疑就越少了”,坚信“从未听过如国民党的流言所说的共产党烧杀或虐待人民的事情”,把“红色中国”的魅力传播到了国内外。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斯坦因单列了“中共作战努力目击记”一部分,详细记述了“别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和边区,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誉为“中国战场最优秀的战地记者”的杰克·贝尔登,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外国记者。他不辞辛苦、不惧危险,深入抗日前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采访报道,发表了大量反映日军残暴侵略行径和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新闻报道。在关于太原会战的报道中,他称赞八路军“善战”,展示了游击战的威力。他留下了一部《中国震撼世界》,以观察者角度客观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何能取得成功”。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从斯诺的“我爱中国,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到史沫特莱的“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再到爱泼斯坦的“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以笔为枪的外国记者,对正义的宣扬与传播,对中国的热爱与眷恋,凝聚起中国抗战“得道多助”的磅礴伟力,书写出闪耀着国际主义精神的动人篇章,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铭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