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平县民兵转移数十名行动困难群众——急流中架起救援“绳桥”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8-01 12:49:31

  河北省滦平县民兵转移数十名行动困难群众——

  急流中架起救援“绳桥”

  ■本报记者 贾启龙 刘 敏 冯喆信  

  7月30日,在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西沟村,民兵转移因强降雨受灾被困群众。周 鑫摄

  7月30日10时,河北省滦平县西沟村,8名民兵用担架抬起一位刚刚做过手术的七旬老人,蹚过浊浪翻滚的滦河。

  “担架过来了,做好准备。”向另一岸望去,七八名身着作训服的民兵正抬着担架走来,有的拉紧绳索,努力保持身体平衡;有的站在绳索另一侧,一字排开组成人墙。

  一根橙色绳索与一根白色绳索横跨两岸——记者眼前的这座“绳桥”,是转移西沟村被困群众的生命通道。

  “村里还有不少高龄和行动不便的乡亲,需要我们抬出来!”民兵郭志新声音沙哑地告诉记者。

  西沟村距“绳桥”还有七八公里。桥塌路断,车辆无法通行,这座深山村落一直牵动着军地的心。

  29日晚,承德军分区组织滦平县63名民兵星夜驰援。民兵们用手电和探照灯撕开夜幕,山路泥泞,四处塌方,多处激流水深及腰。不算远的路程,他们走了3个多小时。

  天亮后,艰巨的任务摆在民兵面前——30余位高龄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亟待转移。

  “所有行动不便的老人,由突击能力强的民兵负责转移!”现场指挥员迅速部署,兵分6组,其中4个分别由8人组成的担架组,负责转移老人。

  早8时起,担架队员肩扛手抬,向滦河方向前进。

  抬着担架沿“绳桥”渡河,是一道难关。担架抬至河中央,湍流冲击着绳索剧烈震颤,民兵队员们拽紧绳索,用身体铸成坚固的“堤坝”。

  一位九旬老人被救出后,记者问救他的是谁,他摇摇头说:“不晓得名字咧……只看见他们后背写着‘中国民兵’。”

  平安渡过滦河,安置点迎来了劫后余生的乡亲们,棉被、面包、清水很快递到他们手中。手捧着一杯热水,一位大娘脸上有了轻松的表情:“看见‘绳桥’对面的人影,我就知道有救了!”

  至30日中午,西沟村所有被困群众安全转移。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