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武警南京支队某中队执勤哨位——
“鹰眼”守望:一桥飞架南北
■吕伟 刘峄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南京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三伏时节,记者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北望,蒸腾而起的热浪,让桥面变得影影绰绰。桥下辽阔的江面上,来往船只穿梭不停。
“室外温度39℃,地面温度48℃。车辆行驶通畅,人员通行正常!”桥头堡上,担负守桥任务的武警南京支队某中队官兵依托鹰眼全景系统,实时监测大桥及周边区域,并用对讲机向作战勤务值班室汇报执勤情况。
哨兵正向中队汇报执勤情况。杨春周 摄
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如今,南京长江大桥已成为支撑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关键交通节点。一代代守桥官兵和大桥一起,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
“人多、车多、船多,给官兵执勤带来不小挑战。”杨中队长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桥上桥下每天大约有8万多辆汽车、200多列火车、2000多艘船只和4万多辆非机动车来往通行。执勤点哨兵不仅要监测大桥及周边区域人员往来情况,还要对桥面交通工具进行全时监控,这对哨兵的执勤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采访期间,记者亲历了一次特情处置训练。
“南桥头堡西南方向60米处发现一名‘可疑人员’!”哨所内,哨兵通过对讲机向上级报告情况,同步按下启动按钮,鹰眼全景系统立即侦测并锁定“可疑人员”。
与此同时,远在营区的该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显示屏上,鹰眼全景系统的监控画面同步呈现,AR实景地图迅速标定特情区域。指挥员分析研判后,果断下达出动指令。应急小组闻令而动,携带装备器材前出,赶赴现场处置。从哨兵发出警报,到应急小组出动,全程用时不到3分钟。
应急小组出发后,无人机操作手李泾泓操纵无人机升空,飞往目标点位。
“大桥周边障碍物较多,尤其是夏天枝繁叶茂,鹰眼全景系统一旦出现画面‘断档’情况,无人机就会在空中接续展开侦测。这样一来,无论目标怎么移动,现场画面都不会丢失。”李泾泓一边调整无人机飞行姿态,一边向记者介绍,鹰眼全景系统提供全局视野,无人机进行空中“补盲”,真正实现了立体感知、动态监控。
鹰眼全景系统和无人机实时传输的画面里,“可疑目标”被牢牢锁定、实时追踪。应急小组根据作战勤务值班室提供的信息,顺利完成特情处置任务。
任务结束,无人机快速回收。“以前遇到类似情况,为了防止跟丢目标,需要派出几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展开搜索。如今有了鹰眼全景系统,往什么方向搜索、在哪个位置堵截,实景地图标注得明明白白。”看着官兵有条不紊地操作,杨中队长深有感触地说,夏天,大桥周边草木丛生,蚊虫蛇蚁暗藏其中,以往官兵前出执行侦搜任务时,不仅要钻草丛、防蛇虫,还要时刻担心跟丢目标。“如今,在无人机的辅助下,鹰眼全景系统就像导航仪,既能实时锁定可疑目标位置,还能为应急小组辅助规划搜捕路线,特情处置效率大大提升。”他说。
训练结束不久,正赶上换哨,记者跟随哨兵高润泽一起上哨。高温炙烤下,记者没走几步,已是大汗淋漓,对官兵所说的“人未到岗、汗如水淌”有了真切感受。
头顶烈日登上13层楼高的哨位,记者汗流浃背。哨位旁,车辆轰鸣声裹挟着热浪不断涌来,火车不时呼啸而过,震得岗亭微微发颤。
“我外公当兵时,就担负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守护任务。能与外公接力守护同一座大桥,我感到特别自豪。”高润泽告诉记者。
两代人,同一个哨位。半个世纪过去,一切似乎在变,似乎又没变——车船增多了,守桥使命依旧;大桥翻新了,哨兵挺立如初。
核心部位监控、周界报警监控、鹰眼全景监控……与高润泽并排站在哨位,记者发现,执勤哨兵不仅要密切关注路面情况,还要时刻关注执勤平台显示屏上不断切换的监控画面。
“对哨兵来说,连续两个小时保持专注是基本功。因为不经意间的走神,就可能错过一次险情。”前来查哨的中队刘指导员给记者讲起官兵执勤期间的一次经历。
一个夏日下午,鹰眼全景系统捕捉并锁定一名在桥面长时间停留的男子。哨兵王超群发现这一情况后,放大监控画面发现,这名男子状态低迷且身体不断摇晃。结合以往执勤经验,王超群判断他可能中暑了。王超群立即向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报告了情况,并前出处置。得益于王超群及时采取的散热、降温等急救措施,这名男子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谈及科技手段带来的变化,刘指导员说:“以无人机为例,过去,一些游客喜欢在大桥附近放飞无人机。这种‘低慢小’目标,此前一直是管理上的难点。有了无人机反制器后,只需一键启动,便可一招制‘机’。”
科技赋能,助力执勤强能。刘指导员告诉记者,随着科技手段不断进步,三维建模、AR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构设模拟执勤环境和开展专勤专训,守护大桥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概略防控向精准防控的转变。
夜幕降临,长江两岸华灯初上。返程途中,记者回首,南京长江大桥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争气桥”上悟初心
■向黎鸣
1956年,毛泽东同志视察武汉,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今天,当记者站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头,面对桥上桥下往来穿梭的车船,对这句诗词的理解更加具象化。
工程技术落后的年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堪称奇迹,赢得了“争气桥”的美称。对武警南京支队某中队守桥官兵来说,守护“奇迹”既是无上荣光,更是责任担当。从目测、手摸、耳听、人喊,到鹰眼全景系统织就守护天网、无人机在大桥上下穿梭、数据流在无形空间奔涌……一代代守桥官兵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接力守护大桥安全。
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让守桥执勤实现了从“铁脚板丈量桥面”到“数据流守护安全”的跨越,守桥官兵从“拼体力”“熬时间”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执勤基本功上,精武强能的动力更足。新时代的执勤哨位,除了“苦和累”,还有“高精尖”。
三伏探哨,记者探的是哨位、战位,感受最深的是官兵忠诚践行使命的责任担当。雄伟的大桥,见证着一茬茬守桥官兵的初心;奔涌的江水,映射出一代代守桥官兵的忠诚。从传统执勤手段到现代科技装备,守桥方式在变,执勤手段在变,但守桥官兵的使命担当没有变,也不会变。
守好大桥的信心更足了
■武警南京支队某中队二级上士 赵 帅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站在面貌一新的大桥哨位上,看着长江两岸的繁华景象,我深深地体悟到一名守桥战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入伍之初,每当三伏天顶着烈日站岗执勤,火车经过时带来的震动,汽车驶过时卷起的热浪,让我感觉呼吸火辣辣的。13层楼高的哨位,每迈一步台阶都能感受到汗水从脸颊上滑落,往往还没走到哨位,身上的迷彩服就湿了大半。
老班长常说,执勤是“铁脚板丈量忠诚”。过去,我们巡逻主要靠走、观察主要靠瞅、报警主要靠吼。夜间执勤,走在漆黑的桥面,大家只能打着手电筒探查。一次执勤途中,遇到特殊情况,为提醒火车紧急制动,哨兵只能飞奔上前,不停挥舞手电筒发出停车信号。
这些年的执勤经历,让我和战友们成了“列车通”,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动车组,再到“复兴号”高铁,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出行条件越来越好,列车的发展轨迹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速度。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搭乘祖国发展的快车,营区建设、守桥执勤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执勤处突的效率越来越高。鹰眼全景系统、高清夜视监控、AR实景地图……科技感满满的执勤设备,让我们对特情的预警与处置反应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科技为执勤注入新动力。随着哨位环境的改善和执勤系统的升级,我和战友们守好大桥的信心更足了。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践行“忠诚守大桥,奉献为人民”的誓言,为人民站好岗、为祖国守好桥。
(吕伟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