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特情“老三样”!这个旅用“新考题”破解惯性思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8-11 16:16:51

从“老三样”到“新考题”

——第77集团军某旅提高对抗训练质效的一段经历

■罗 洋 王 杰 解放军报记者 武诗韬

清晨的大西北,暖风卷着沙尘,刮过第77集团军某旅训练场,某地空导弹连正严阵以待。

突然,刺耳的防空警报撕裂了这里的宁静。随着“敌机”编队低空突进,一场对抗训练骤然打响。

“目标消失!”雷达刚捕获目标,突遭强电磁干扰。几乎同时,“化学沾染”警报拉响,小股“敌人”趁乱展开偷袭……多种特情接踵而至,连长何曦带领官兵沉着应对,最终指挥火力单元实施精准抗击。

“打出这套‘组合拳’,就是倒逼部队在各种危局险局中锤炼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导调组组长王刚一边紧盯战场态势,一边介绍,这种多域复合、连环嵌套的特情设计,正是旅党委近年来引导官兵强化打仗意识、提高实战本领的积极探索。

王刚介绍,曾几何时,“装备故障”“通信中断”“通过‘染毒’地带”一度成为特情设置的“老三样”。久而久之,对何时何地出现何种特情,官兵都了如指掌,处置起来也不费劲,大大降低了对抗难度。

更严重的是,一些官兵由此养成了惯性思维,想当然地认为:真实战场无非就是这样。

有一次,在对抗训练第一阶段,导调组给出了“某型装备发生故障”的特情,参训连队按预案很快完成了处置;进入第二阶段,导调组临时设计了一道“隐形考题”:在红方防空导弹连全力拦截模拟空中目标的关键时刻,同步释放高强度、多频段电磁压制信号。该连雷达瞬间“雪花”满屏,目标信号瞬间消失。

然而此时,官兵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严防对方的“硬摧毁”上,对电磁“软杀伤”反应迟钝,未能及时采取反制措施。靶机被击落后,防空体系却在“敌”持续干扰下陷入“瘫痪”。

连队应对特情“老三样”绰绰有余,可情况一变便露马脚、“掉链子”,这怎么能行?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该旅训练部门开始尝试作出改变,在对抗训练中增设新特情。由于对强度、时机和各要素间的关联性把握不准,时间一长,这些新特情逐渐被固化下来,又成为新版“老三样”,官兵们很快摸清了套路,之前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未来战场上,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议战议训会上,该旅党委一班人要求机关进一步改进对抗训练组织方式,特别在特情设置上,要突出“挑战性”和“陌生感”,充分预想将来打仗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为构设更加逼真的实战环境和条件,他们着眼现代战争特点,结合使命任务和装备实际,对现有的“特情库”进行了扩容,新增电磁压制、智能干扰与诱骗、网络攻击、极限通信、后勤供应链切断等数十种特情,并分别制订了应对处置方案。

同时,在对抗训练过程中,他们一改以往的单一特情导调模式,对不同特情进行交叉组合,提高应对处置难度。不仅如此,导调员还可以根据战场态势和部队表现,临时设置“特情库”外的特情或改变特情原有条件,让“出乎官兵意料”成为常态。

特情“换题”、导调“变脸”,如平湖投石,在该旅官兵心里激起层层波澜,一场针对不实战法训法的反思整改深入展开。

“那次的教训,让我们彻底明白,只会熟练使用武器远远不够,还要学会研判战场态势,料敌于先、制敌于前,提升识局、谋局、控局、破局能力!”何曦告诉记者,那场对抗训练结束后,他们专门把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操作、应急情况处置、指挥通信抢修等内容,纳入重点训练课目,定期与经常担任“蓝军”的兄弟连队进行战法探讨。

深夜,该旅作训科办公室灯火通明,王刚正和几名参谋围坐在电子沙盘前,研究下一次防空对抗训练应该加入哪些特情。“把特情设得难一些、活一些,部队就能离实战更近一些。”王刚坦言,未来战场陌生复杂、瞬息万变,导调员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况。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和倒逼官兵主动思战谋战研战,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把打仗本领练过硬。

亲历者说

莫让特情成“常情”

■何 曦

算起来,我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也有很多年了。其间,我经历过很多的特情,真切感受到了我军实战化训练的强劲脉动。

在过去,处置特情对我们来说,可谓“手拿把掐”:装备故障,派出骨干及时修理;地域“染毒”,立刻穿戴装备做好防护;通信中断,马上启用备用方案。那时,导调组打的几乎是“明牌”,官兵处置起来轻车熟路。

后来,“老三样”有了新变化,加入了一些新情况,但处置流程大差不差,每次训练就像抽考题,对照不同情况给出相应方案即可。

特情不“特”成“常情”,就背离了设置的本意。直到那次对抗训练,一记“闷棍”将我彻底打醒。当时,全连全力以赴,成功拦截目标,大家刚想欢呼,导调组的裁决像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任务失败,红方判负。为什么?就因为导调组在我们实施拦截的关键时刻,悄然出了一道新考题——电磁压制。而我们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导致应对失措,将己方置于被动境地。

这个结果,引起全连官兵的反思:打仗不会按照“剧本”走,敌人更不会提前打招呼。后来几次训练,导调组像是换了一班人,给出的特情,真的非常“刁钻”,甚至还打出了“组合拳”,再无规律可循。

这倒逼我们作出改变,连队训练随之有了大调整:以前练得最多的就是精准拦截,如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操作、通信频率转换、抗干扰训练等成了“必修课”。我们还主动与电子对抗连“结对子”,一起练协同、练对抗……

说实话,现在连队官兵的训练压力较以前大了不少,那种不知道下一秒会冒出什么新特情的紧张感,真实地包围着每个人。但我们清楚,正是各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新特情,像一块块磨刀石,砥砺官兵提升实战本领。以前处置特情像在走流程,如今更像在打仗——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临机决断、快速应变。

从“老三样”到“新考题”,变的是难度和不确定性,不变的是我们向实战靠拢、向打赢迈进的决心。训练场上每一次“出乎意料”的导调,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胜利,属于未雨绸缪、制敌于先的军人。


作者:罗洋 王杰 武诗韬 何曦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