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活动在青岛第九中学启动。60多位两岸师生启动了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山东的山川湖海、历史遗迹、人文风情,皆是诗词创作的丰厚土壤,“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活动就是通过一首首诗词,领略这片土地的万千气象,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研习营将历时7天,覆盖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威海3市18处文化地标,通过“诗词寻踪+沉浸体验+创意表达”的模式,让台湾学生近距离感受诗词的魅力读懂课本里文字的温度,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详文】
7月23日至24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高中生研学营继续在青岛探寻诗与城的交响,从科技之光到山海之魂,从历史街巷到现代地标,让台湾师生在诗词的指引下,触摸青岛的多元风华。
走进青岛科技馆展厅内,宇宙奥秘与科技文明交相辉映,师生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崂山的雾海为研学之旅铺就诗意底色。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李白笔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壮阔景象在眼前铺展,太清宫内古柏苍劲,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的意境悄然浮现。在青岛城市展览馆,师生们跟随全息投影与历史展示勾勒出城市的成长轨迹,感受青岛从渔村到国际化城市的变迁历程。
从科技光影到山海诗境,从百年街巷到城市新貌,青岛的两日之行如同一轴徐徐展开的诗画长卷,让两岸青年在文化共鸣中真切感受到青岛“古今相融”的独特气质。>>>【详文】
7月25日至27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营沿山东半岛向北,踏访烟台、威海两地。从“仙境蓬莱”的云海奇观到“海疆威海”的历史回响,从千年诗韵的浸润到百年风云的回望,两岸青年在诗词的指引下,触摸齐鲁大地的厚重底蕴与辽阔胸襟。
从蓬莱仙境到威海海疆,从诗词竞赛到历史回望,烟威三日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研学营师生在苏轼的云海中遇见仙境,在烟台的街巷里读懂烟火与诗意,在刘公岛的往事中触摸家国情怀。这些体验让课本里的诗句有了温度,更让两岸青年在山海与诗史的共鸣中,读懂了齐鲁大地“厚重与辽阔”的深刻内涵。>>>【详文】
7月28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营重返青岛。走进即墨古城,胡曾“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的典故在此鲜活——古城墙上的浮雕、非遗传承人手中的即墨麻片,让历史有了鲜活的面容。“原来课本里的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台湾高中生谢同学认真记录着。
山海经主题街区里,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的雕塑与国潮文创相映,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豪情在此激荡。台湾教师徐先生感叹:“这里把古老神话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29日,研学团走进上合之珠博览中心,多元文化交融的展厅,展现着青岛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开放姿态。“从诗词里的古山东,到现在的国际化青岛,这片土地一直在书写新的篇章。”台湾教师庄女士说。>>>【详文】
7月28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营,在古城新韵与国际风范中为此次研学画上圆满句号。七日诗路寻踪,从琴岛到烟威,从山海到人文,两岸青年以诗为媒,共谱了一曲“两岸一家亲”的文化交响。
七天研学,“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高中生研学营以诗为媒、以行践知,在齐鲁大地的行走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在古今共鸣中深化了对文明同源的认同。师生们纷纷表示,诗词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她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回台湾后将此行的感悟分享给台湾的亲人与同窗,让更多人循着诗词的足迹而来,让两岸青年在文化共鸣中越走越近,共同谱写中华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