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讯:7月25日至27日,“诗词里的山东”台湾青年研学营沿山东半岛向北,踏访烟台、威海两地。从“仙境蓬莱”的云海奇观到“海疆威海”的历史回响,从千年诗韵的浸润到百年风云的回望,两岸青年在诗词的指引下,触摸齐鲁大地的厚重底蕴与辽阔胸襟。
车窗外,黄渤两海的壮阔渐入眼帘,苏轼“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诗句在耳畔回响。车厢内,一场即兴诗词竞赛正热烈展开,《望岳》的豪迈、《如梦令》的婉约、《满江红》的激昂……师生们争相吟诵,让千年诗韵随车轮一路流淌。抵达蓬莱阁,这座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建筑飞檐翘角,与海天相映,明代诗人袁可立“夙闻蓬莱仙,今到蓬阁上”的感慨穿越时空。午后,一行人沿白居易“渤海连天东望遥,山陵水陆两迢迢”的诗路前往烟台市区,傍晚漫步海昌渔人码头,落日熔金与欧式建筑相映,晕染出诗外的别样风情。
次日清晨,研学营登上烟台山,张之洞“振策登之罘,万里青蒙蒙”的壮阔徐徐铺陈。山顶灯塔俯瞰芝罘湾,百年领事馆旧址的砖墙诉说着烟台开埠的往事。转至朝阳街、所城里,青砖灰瓦间弥漫着胶东民俗的烟火气,台湾教师王女士举起手机向台湾的朋友分享眼前景象“这里左手牵着市井烟火,右手握着诗意时光”。
午后,研学营抵达威海,明代诗人苏斡笔下“嵯峨海山峙,万里走鲸鲵”的海疆气魄扑面而来。一战华工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与实物史料静静陈列,台湾教师现场教学,让“山河无恙,吾辈当自强”的分量直抵人心;随后驻足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里锈迹斑斑的兵器与泛黄史料,无声诉说着山河破碎的过往,师生们凝视《七子之歌·威海卫》的镌刻文字,字里行间的赤诚与期盼令人动容,对历史的敬畏与家国的眷恋在沉默中愈发厚重。
告别刘公岛,研学团来到金石湾艺术园区,海草屋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仿佛置身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场景,也化作朋友圈里的“诗与远方”。不远处,搁浅的“布鲁维斯号”巨轮锈迹斑斑矗立海滩,师生们驻足远眺,台湾高中生李同学轻声感叹:“这艘巨轮就像一位诗人,在用一道道锈痕诉说光阴的故事。”
夜幕降临,世界首个360度旋转行走式大型山水实景演艺《神游华夏》拉开帷幕。光影流转间,华夏文明的千年故事如长卷徐徐铺展,恰似一首流动的史诗,让研学营师生沉浸式感受着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磅礴生命力。
从蓬莱仙境到威海海疆,从诗词竞赛到历史回望,烟威三日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研学营师生在苏轼的云海中遇见仙境,在烟台的街巷里读懂烟火与诗意,在刘公岛的往事中触摸家国情怀。这些体验让课本里的诗句有了温度,更让两岸青年在山海与诗史的共鸣中,读懂了齐鲁大地“厚重与辽阔”的深刻内涵。(青岛市台办)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