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年轮上的烽火记忆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8-13 15:02:17

  守护红色年轮上的烽火记忆

  ——江西省吉安市弘扬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精神开展国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周莎梅 戴江红 本报特约记者 龙礼彬  

吉安市第七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的文艺演出。

吉安市第七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的拔河比赛。

吉安市第七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的跳绳比赛。

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的跳高比赛。

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上的篮球比赛。

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举办地旧址。

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现场。

  炎炎夏日,井冈大地一片郁郁葱葱。

  “八一”前夕,由江西省吉安市军地联合举办的第七届赤色体育运动会,在革命老区永丰县藤田镇隆重举行。

  这场以“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国防根基”为主题的运动会,是该市军地弘扬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精神,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他们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数字科技赋能、代际精神对话、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守护着红色年轮上那段烽火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

  一支穿越时空的木枪

  在运动会开幕式上,一支历经岁月沧桑的木枪被郑重传递。这支木枪,是中央苏区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的历史见证。

  1933年8月,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六周年,活跃部队的文化活动,检阅部队的作战能力,中央苏区在永丰县藤田镇举办了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

  当时,红军指战员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木枪、竹刀为器械,开展刺杀、射击、爬山等军事体育训练和竞赛,铸就了“体育为战争服务”的红色体育精神。

  “当年红军战士用木枪磨砺战斗本领,今天我们用现代化装备守护和平。”吉安市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为弘扬优良传统,浓厚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氛围,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永丰县藤田镇举办了第二届赤色体育运动会,随后又举办了三届,2016年举办了第六届,这是第七届。

  此届运动会比赛项目分军事、政治、文化、体育等4大类共36项。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红军在练兵场上用木枪进行的刺杀对抗,转化为VR虚拟战场对抗赛;将红军参加的“支前运送弹药”项目,升级为无人机协同运输挑战赛。该市体育爱好者、农民、红军后代和驻军部队官兵代表共260余人参加。

  红军后代、今年79岁的王生茂老人,站在主席台上,用手轻轻抚摸着这支饱经风霜的木枪,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红军在藤田缠江坪举办运动会时,红军官兵在训练备战之余,用竹子连夜扎刺刀靶,用稻草塞制‘篮球’。比赛那天,老百姓拿出红薯、南瓜当‘奖品’。锣鼓声震天响,红军战士们赢了比赛,就高喊‘打倒反动派,保卫苏维埃’……”

  这边王生茂老人的讲述刚结束,那边比赛的战鼓就已敲响。只见,由退役军人组成的5支比赛队,如同战术小队般迅速散开,进入“战位”。随后,大家齐心协力肩扛战术圆木奔跑,汗珠顺着脖颈滚落,整齐的号子声、激昂的鼓点声、热情的欢呼声,回荡在赛场上,让观众在热血沸腾中,感受什么是勇往直前。

  在“历史沉浸体验区”,井冈山大学的大三学生胡圣海,背着一支木枪体验“红军挑粮上井冈”,因体力透支几欲放弃时,听到现场播放的老红军“咬咬牙,再挑一筐粮,就能多救一个伤员”的口述录音后,一下就来了精神头:咬着牙坚持完成了任务。走出体验区,他深有感触地说:“原来课本里的‘扁担精神’这么真实!”

  一首传承基因的红歌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前面有石头……”在运动会文艺展演环节,一位名叫江满凤的红军后代,穿着红军军装走上舞台,与一群青少年共同演绎一首经典红歌。

  江满凤是井冈山市龙潭景区的一名保洁员。工作之余,她经常用传唱红歌的方式,宣传井冈山精神,告慰曾是红军文艺兵的爷爷。

  江满凤的爷爷名叫江治华。1929年,江治华随主力红军下山,给家中寄过一封书信后,便杳无音信。唯一留给家人的念想,就是他在井冈山时期记录一本30多首红色歌曲的笔记本。

  “我刚才唱的那首歌,就是这本红色歌曲本中的一首,是当年我爷爷和红军宣传队员,在煤油灯下一起创作的,歌词饱含着红军与百姓的生死情谊。”唱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江满凤又满含热泪地讲起歌曲背后的故事。

  为更好地传唱这些红歌,此次运动会的主办方,首创了“红歌元宇宙”互动平台。来自井冈山的“红色小小讲解员”余梓洋,把自己改编说唱版的《闪闪的红星》,发布在该平台上,一下收获数万点赞。

  追随光,成为光。立志像革命前辈那样的余梓洋,利用课余时间在井冈山各景点义务讲解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井冈山上小百灵”。2020年,余梓洋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为加深人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他们还特别设置了“红色家书诵读”环节:当全息投影呈现红军战士陈毅安写给妻子李志强的信——一张空白信笺纸时,李志强失声恸哭,晕倒在地。原来,陈毅安曾与妻子李志强相约:“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跨越时空的对话,撞击心灵的震撼。”听着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基干民兵张昊满含泪水地说:“作为新时代民兵,我一定要像革命先烈那样牺牲奉献,以实际行动传承好红色基因、当好红色传人,努力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一次精神赓续的接力

  “我父亲名叫李立,是一位老红军,也是‘三湾改编’的亲历者。当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初到三湾时,父亲看着革命队伍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决心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在运动会上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环节,红军后代、今年81岁的何继明老人,身穿红军军装按下开启“红色基因传承仪式”的启动键,并深情讲述父亲李立的红色故事。

  当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受形势所迫,何继明随了母亲的姓。他深情地说:“三湾蕴藏着先辈的记忆,寄托着先辈的希望。三湾改编的光荣传统要世代相传,我已不再年轻,除了自己讲述外,还要培养更多的讲述者和传承人。”

  2006年,何继明从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的岗位退休后,义务在永新县三湾乡为游客宣讲井冈山精神,每年讲课达120余场,受众16万余人次,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与此同时,在“红军故事沉浸剧场”,来自永丰县藤田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陈思浩,在扮演“支前小战士”时,因“任务失败”导致“战友‘牺牲’”,当场哭红了眼睛。他说:“老师讲过,当年,在白色恐怖下,老区人民为了给红军秘密送一罐盐牺牲,当时,我都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懂了。”

  “红色基因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动态的密码。”在与运动会同期举办的“红色文化创新论坛”上,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玉莲,讲述退役军人刘福才创办“红色研学基地”的故事。刘福才带领孩子们重走红军路。在暴风雨中,他背着“伤员”高喊:“绝不放弃一个战友。”在泥泞路上,孩子们咬牙坚持着,这一幕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名观众。

  赤色体育运动会是历史的“再现”,更是新时代军民同心的立体展现。赛场上,驻军部队官兵、民兵与地方群众同台竞技,以热血与汗水诠释“军民鱼水情”。在军事技能展示区,官兵和民兵们进行战术训练、擒敌拳表演,动作如行云流水,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闭幕式上,来自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代表胡伟欣走上台,讲述了自己在运动会中的蜕变:“我是个‘手机控’,但参加‘穿越封锁线’团队任务时,为掩护‘战友’,被‘淘汰’3次后,才明白了‘集体’的意义。现在,我报名加入了大学生‘军梦团’,毕业后,我将应征报名,投身军营。”话音刚落,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数百架无人机扮靓夜空,拼出“传承”二字,照亮了吉安革命老区儿女赓续红色血脉的赤诚之心。

  相关链接

  首届赤色体育运动会的由来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3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议,以南昌起义日——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每年的8月1日开展纪念活动。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作出《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宣布“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作为庆祝“八一”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一方面军在中央苏区的永丰县藤田缠江坪举办了首届赤色体育运动大会。1933年8月6日下午,运动会正式开幕。来自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江西永丰独立团、江西永丰龙冈独立营等单位6000余人及藤田镇和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数千名群众参加。

  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分军事、政治、文化、体育等4大类共62项。其中体育比赛项目,有500米、100米、跳高、跳远、撑竿跳、乒乓球、足球、篮球、单杠、双杠、木马等;军事体育项目有刺杀、投弹、射击、抢山头、武装越野和队列等;政治方面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检查、现场听课、口试、笔试、政治演讲、政治测验、政治竞走测验、墙报宣传、干部政治工作、管理教育等;文化方面,有算数、识字、唱歌、新剧、猜谜、活报剧、跳舞、双簧、杂耍、成语填空等,红一方面军各军团派出的代表队在简陋的运动场上,既开展传统的球类比赛项目,也突出军事技术的比赛项目。

  8月14日傍晚运动会闭幕。朱德总司令主持闭幕大会,并与周恩来总政委向所有获奖团队颁发奖旗。赤色体育运动大会开创了红军红色体育事业发展的先河,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成功将体育运动与革命战争有机结合。

  中央苏区的工作中心是军事斗争,革命形式的发展决定了一切工作均须服务于军事斗争的需要。红军首次“八一”建军节纪念活动,是在中共中央、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共同倡导下,在全苏区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纪念活动,具有服务于军事斗争、鼓舞全军士气的重大意义,为此后“八一”纪念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版图片由龙礼彬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