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行政壁垒 统筹核心要素 强化科技赋能
长三角“保障圈”向新提质
■胡 胜 吴风萱 本报记者 蔡永连
军供单位是地方人民政府拥军支前的重要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是国防动员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延伸和补充。在我军的建设发展历程中,这支力量发挥了重要支援保障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军队更加聚焦于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生成,跨域机动、合同训练、军地联训等任务明显增多。军供单位能否适应部队练兵备战之变以及未来联合作战的需要,不断为部队打胜仗提供有力支撑,是军地必须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长三角地区加速保障认知更新、区域资源整合和科技手段赋能,在建立完善区域化协同保障机制上积极探索,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编 者
和面、切面剂子、仿手工揉圆……安徽省滁州市军供保障中心智慧中央厨房内,在当地面点师的操控下,一个个胖嘟嘟的白面馒头成批次“走下”全自动面食生产线。不远处的烹饪区,来自江苏省南京市军供站的厨师们,正在智能炒菜机器人辅助下,精心烹制着糖醋排骨、清炒时蔬等菜肴。
“平均每小时我们能制作出200多份‘五菜两主食’的标准热食。”听工作人员介绍,记者感慨科技改变保障的同时,不禁产生疑问——南京市军供站人员怎么出现在了滁州市军供保障中心?
原来,近日有过往部队途经长三角地区,某军代室受领热食保障任务,他们结合供餐标准、时间、数量以及投送地点等信息,将保障任务下达给了宁滁两地军供单位。
接到任务后,两地迅速展开沟通协调。南京市军供站根据部队需求和自身保障实力,决定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到滁州市军供保障中心,实施联合保障。与此同时,滁州市军供保障中心加紧调配炊具、粮油等物资,做好准备工作。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逐渐意识到:此次双城联动、跨区保障,不仅是对宁滁两地军供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长三角地区军地统筹能力的检验。
去年,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军地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军供站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军供部门“牢固树立向战为战目标导向”“提高省域统筹能力、增强区域辐射功能”等要求。
着眼落实意见要求,军队有关部门联合长三角地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以及军供部门,探索建立区域化协同保障机制。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宁滁两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积极开展跨区协作,在力量统筹、信息共享、行动协同等方面先行先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科技动员潜力深厚,为探索建立区域化协同保障机制提供了丰厚实践土壤。”某军代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立足优质动员潜力,宁滁两地建立“需求共同响应—资源实时共享—效能动态评估”的跨省联动保障机制,炊事设备、前送工具等重要保障资源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食材储备、技术骨干等核心要素实现统一调度。
馒头、米饭、菜肴,依次送进分餐打包区……在两地军供人员的团结协作下,预定数量的热食高标准制作完成。接下来,他们分装餐食,准备前送。
记者看到,在“热链封装—精准定位—动态温控”技术链支持下,前送人员不仅能让分装餐食全程保持在一定温度,还能实时获取餐食前送信息。炎炎烈日下,滁州军供“小推车”党员突击队连续实施前送,在一些点位还操作无人机进行了无接触式精准投送。
南京市军供站负责人介绍,热食供应不仅要“做得香”,还要“送得快”。随着多维立体投送手段的成熟运用,投送端对分装餐食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宁滁两地联合研发的模块化分装系统,可将分装餐食质量误差控制在±5克以内,餐盒封装技术标准可满足陆地冷热链运输、低空投送等多种场景要求。
当打开装有温度传感器的餐箱时,驻训官兵发现了“意外”惊喜——除了标准餐,里面还有用冰袋保鲜的时令水果和温度适宜的解暑汤剂。这种“标准餐+”的供给模式,正是两地在《跨域保障服务细则》提出的“个性化保障”理念的体现。个性化保障是指军供单位根据自身保障经验灵活地搭配饮食供给,以更好地帮助官兵获得营养补充、快速恢复战斗体能。
“此次军供联动验证了区域保障力量‘模块化编组、智能化调配、标准化输出’的可行性,为高标准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军供‘保障圈’提供了经验。可是,有些环节还配合得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考虑实战要求……”复盘会上,军代表和滁州、南京两地军供人员共同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会后,他们签署《宁滁军供协同发展备忘录》,确立“预案联编、资源联享、训演联动、考评联审”机制,进一步加强联动保障能力。
滁州市军供保障中心负责人说,在数智化科技赋能下,新时代拥军支前“小推车”将走得更快更远。他们将继续加大跨区合作力度,建立更为完善的军供保障体系,为部队打胜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