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淘金”写基层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胡勇华
夏日,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巴丹吉林沙漠连绵起伏的沙丘,像一片翻滚着波浪的沙海。
我所在单位,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北京1700多公里。到解放军报社学习那年,我39岁。已近不惑之年,还要当“学生”,身边很多战友不理解。可对33岁才在报纸上发表第一篇稿件的我来说,学习多久都不晚,年龄不是退缩的理由。
每个来报社学习的新闻报道员,都带着一个问题:究竟来学什么?答案或许各有侧重,但学习“做人与做文”,应该是共同的坐标。新闻本身就是人的学问:采访对象是人,采写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只有真正和采访对象“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发现最生动的细节,挖到最触动心灵的故事。
学习的路上从来没有坦途。一位编辑曾说:“你们来学习,时间不长,要像榨油一样,多给自己压力,尽快榨出油来。”这位编辑也很有耐心,“逼”着我去挖出藏在文字深处的力量。一次,我原本成竹在胸的一篇稿件,被他指导修改了6次。我好像突然回到“不会写稿”的原点,又在一次次推翻重来中顿悟:练笔如磨刀,好新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轻松落笔,而是如琢如磨后的“去粗取精”。
从报社回到单位,我发现自己渐渐找到一些采写稿件的窍门。翌年,军报编辑约我围绕基地联合作战体系协同写一篇比较深入的稿件。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大的考验。时空观、语言体系、体系“交规”……采访中,一个个陌生又专业的词汇,刷新了我对体系联合的认知。从基地作战指挥中心的主任到参谋,我挨个采访请教,恶补相关知识,思路渐渐清晰。不久后,稿件《体系“交规”支撑“合众为一”》刊发,我摩挲着报纸,仿佛听见采访中自己的思考落地的声音。
都说,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因为,基层的温度,总比书本更滚烫;官兵的故事,比想象中更打动人心。
《一名雷达老兵的“战位观”》里,藏着我6年的沉淀。我很早就认识主人公、一级军士长罗万军,他被战友们称为“活字典”。采访那天,他的一位“徒弟”在电脑前教他某新型训练软件的操作方法。罗万军笑着说:“软件是新的,我就是‘一年级学生’。”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以这个事例起笔,结合6年来对罗万军的了解,将一个好学善学、不懈冲锋的老兵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稿件发表后,那个单位的官兵说:“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罗班长!”我想,战友们的认可,就是对这篇稿件最大的肯定。
在一个边防部队采访时,有个细节令我动容:寒冬里,外露的水管冻成冰疙瘩。战士何智通抱着暖风机蹲在地上“烤”水管,手冻得通红也不挪窝,“水管通了,大家早上才有热水洗漱。”一个多小时后,水终于从水管流出来,他的笑容比炉火还暖。看到军报上刊发的稿件后,何智通不好意思地挠头:“这点事还值得写?”可我清楚,正是这些“小事”里,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脚踩沙砾,心中有光。我想,只要带着对文字的敬畏、对基层的赤诚,就一定能在沙海中“淘”出更多滚烫的故事。
作者:胡勇华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