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塔元村村民王翠珍先后照料16位抗美援朝老兵——
“他们都是我的‘父亲’”
■卢绪成 孙兆慧 刘 兵
王翠珍坐在王至连生前常坐的位置,抚摸端详老人的照片、奖章等物件。车东兴摄
王翠珍照顾老兵高京义。
王翠珍在老兵周正本家整理衣物。车东兴摄
老兵周正本在家中为小学生讲述战斗故事。车东兴摄
王翠珍为即墨区“红领巾宣讲团”的小学生讲老兵的故事。车东兴摄
王翠珍和王至连合影。
60多年前,年幼的王翠珍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王至连家,没有血缘关系的王至连填补了她生命中缺失的父亲角色;27年前,听闻王至连患病卧床无人照料,她用手推车一路护送老人到医院,并悉心照料老人至95岁高龄离世;12年前,在政府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慰问后,王翠珍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其他15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重任。
在王翠珍心中,每一位老兵都是她的“父亲”;而在老兵眼里,王翠珍就是那个最贴心的“小嫚”(青岛方言:女孩)。从“受助者”到“守护者”,王翠珍将超越血缘的孝心,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些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的老兵身上。她的家庭也因这份大爱,先后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山东省文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等多项殊荣。
“他养我小,我养他老”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个人问题,王翠珍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信。彼时,王翠珍只有5岁。
家里失去顶梁柱,母亲带着姐姐和王翠珍,日子过得越发艰难。“有时候两三天也吃不上一顿饱饭。”一年寒冬,实在难以维持生计的娘仨,为活命不得不出门讨饭。
王翠珍跟着母亲和姐姐整日在雪地里沿街乞讨,手脚冻得发僵。见娘仨可怜,一日,同村人将她们带到了抗美援朝老兵王至连家。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王至连自己也过得捉襟见肘。“有村里人劝他不要收留俺们娘仨,但他却坚持给了俺们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当兵的人都心善”,这个想法从此烙印在王翠珍的心里。
在王至连家的日子,总算不用再为填饱肚子发愁。“家里有什么吃的,他都先紧着俺们娘仨。”回忆过往,王翠珍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继父的恩情。
初进王家时,王翠珍怎么也叫不出一声“爹”。有一天,她突然发起了高烧。“村里没有医院,继父二话不说,推起独轮车将我送往乡镇医院。”王翠珍至今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王至连佝偻着背,一瘸一拐地卖力推着独轮车,车轴的吱呀声混着粗重的喘息声,一直绵延了十几里乡路。
“从小没人这么护着我。”这次经历让王翠珍深受感动。病愈后,她不仅改口喊了“爹”,还改姓了王。直到23岁出嫁时,王翠珍在王至连的呵护下度过了10多年时光,他填补了自己生命中缺失的父亲角色。
虽然后来王翠珍的母亲与王至连分开生活,王至连也被侄子接走养老,但王翠珍从未忘记这份恩情,仍不时前去看望王至连。
1997年,一场车祸夺走了王翠珍丈夫的生命。从那以后,她只能一个人靠卖海鲜养活一双儿女。没承想,坏消息接踵而至,第二年王至连的侄子由于生意破产,老人居住的房子也被变卖。有人告诉王翠珍:“老人现在胃病缠身,身边也没人照顾。”
听闻此事,王翠珍抄起家里的独轮车就冲了出去。当她找到老人时,老人正蜷缩在一间小屋里,身体状况很差。见到王翠珍的瞬间,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老兵,眼泪夺眶而出。
王翠珍用独轮车推着老兵父亲四处求医。“脉象很乱,病情很严重……”医生的诊断结果如同一盆冷水浇得王翠珍心里发凉。“我不能见死不救。他养我小,我要养他老。”
就这样,王翠珍将王至连接回家中照料。为了多挣些钱,天蒙蒙亮,她就赶到海鲜市场卖货,再转坐公交到大麦岛进货。“有时候忙起来,午饭都顾不上吃。”她总是赶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清洗完海货已是深夜。
“那是最难的时候,家里两个孩子还年幼。不是没动过送养老院的念头,可是看到爹吃不下、睡不好,我实在放心不下。”王翠珍坦言。为了能让老人多吃一点,王翠珍一有时间就变着花样做饭。只要在家,无论多累,老人唤一声“二嫚”,她就会急忙赶到老人跟前。
一次,王至连住院做手术,20多天王翠珍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病床前,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还有一次,王至连在客厅看电视时突然瘫倒在地,医生诊断后说:“是脑梗,怕是醒来也不认得人了。”然而,三周后出院那天,当王翠珍搀扶着老人进家门时,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呼唤:“二嫚。”脑梗后,老人第一个记起的就是王翠珍。
25年里,王翠珍一次次把王至连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直到2023年夏天,95岁高龄的老人安详离世。王翠珍将王至连的照片、奖章等物件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一个纸箱里,时不时拿出来抚摸端详。她感慨地说:“伺候他时我当闺女,给他送终我当儿子。”
“我怎么照顾我爹,我就怎么照顾他们”
王至连去世后,年过六旬的王翠珍却没有开始享受闲适的晚年生活。起因,还得从2013年讲起。
一次,政府工作人员在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时,看到王至连被照料得如此周到,便询问王翠珍是否愿意帮忙照顾附近几位抗美援朝老兵,并表示每月会提供几百元的服务费作为报酬。
“他们都是为国家流过血、拼过命的功臣,理应得到更好的照顾。”因为继父的缘故,王翠珍对老兵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即使没有报酬,我也愿意做这件事!”
于是,王翠珍和老兵们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当时,老兵大多年过八旬,照顾起来并非易事。
抗美援朝老兵黄佳海因病瘫痪,与老伴相依为命。当工作人员带着王翠珍推开黄老的家门后,王翠珍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忙活起来:清理垃圾、擦拭油烟、拆洗被褥,没有一丝嫌弃和推脱。由于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王翠珍去得格外勤快,每次一待就是大半天,洗晒的衣物常常挂满庭院。
“我照顾的这些老兵大多独居,有的丧偶丧子、有的子女在外打工无法照料。虽说有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但老人们毕竟需要一个家,缺不得亲人的贴身照顾。”王翠珍感慨道,“在我心里,他们跟我爹一样。我怎么照顾我爹,我就怎么照顾他们。”
四季换洗的衣服、被褥,王翠珍都会提前缝补晾晒,各式馅料的包子、饺子也会隔三岔五地给老兵们送去……为了逗老人开心,王翠珍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了近百首红色歌曲,上门照护时唱给他们听。有时候,王翠珍还会邀请老兵们到自己家,包饺子、炒菜,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王福仁老人是我照顾的老兵中第一位离世的。”说到这里,王翠珍的声音低沉下去,眼中泛起泪光。
“我还记得他在世时,坐在小板凳上,我给他理发、洗脚,我们有说有笑。”每次王翠珍上门,老人都会亲热地唤她:“闺女,你来了。”
在老兵弥留之际,王翠珍强忍着悲痛,像往常一样细心地为老人理了发,洗了脸,修剪了指甲,送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翠珍家里很吃累,还要照顾这么多老人,真是不容易。”住在王翠珍家后街的李大姨感叹道,“经常看到她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背上的大包袱坠得车子晃晃悠悠。”
这条守护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当王翠珍第一次敲开老兵王延有的家门时,性格孤僻的老人厉声拒绝:“不用!我不需要照顾!”
吃了“闭门羹”的王翠珍没有气馁,她耐心地给老人做思想工作。一次、两次……随着上门的次数增多,老人的态度也逐渐缓和,终于同意让王翠珍照顾他的生活。王翠珍见机立即行动起来,清洗被子、窗帘,缝制崭新褥子……看着被收拾得干净利索的屋子,王延有拉着王翠珍的手,动情地说:“嫚儿,我以后拿你当亲闺女啊。”
“10多年来,王翠珍大姨先后帮助照顾了15位抗美援朝老兵。”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说,虽然军地每月为老兵发放补助,提供医疗保障,但随着老兵年龄增长,他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军地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组建服务老兵队伍,而在这个过程中,王翠珍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她的善行感染和带动了更多人。
“与时间赛跑,让老兵‘父亲’感受到更多关爱”
近几年,老兵陆续离世,让王翠珍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紧迫。“我每天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让老兵‘父亲’感受到更多关爱。”为此,她动员家人加入进来,分工协作,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王翠珍的儿媳解平利在结婚前就对婆婆的善行有所耳闻。周围人“开玩笑”地问她:“你是要嫁到那个奉养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的人家吧?”每次,解平利总是笑着回应,内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婆婆的善良让我深受触动,我妈也说‘这门亲事准没错’。”
在王翠珍接下照顾其他老兵的重任后,解平利成了婆婆最得力的帮手。一有空,她就和婆婆一起去老兵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卫生,还主动揽下为几位住得较远的老兵送热乎饭的差事。
除了定期上门探望,王翠珍家还有一个温馨传统:每年初夏时节,家乡的第一茬樱桃成熟了,解平利就开车拉着全家挨家挨户为老兵送去。逢年过节,他们精心准备米面、茶叶、牛奶等生活用品,一起去看望老兵。
“两个孩子稍大些后,我们便带着她们一同前往。婆婆告诉她们,‘没有这些老兵爷爷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解平利说,每次走进老兵家中,孩子们总会围坐在老兵爷爷身边,或绘声绘色地给爷爷讲学校里的趣事,或认真聆听爷爷讲述战斗往事。她们也会主动扫地擦桌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一天,一位“慕名”而来的王女士,带着正读高中的儿子找到王翠珍:“让孩子听听老英雄讲述曾经的烽火岁月吧,这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鲜活、更有力量!”王翠珍听后,拨通了抗美援朝老兵周正本的电话。
在老兵简朴的屋子里,少年听得入神,时而紧握拳头,时而眼中闪烁着敬仰的光芒。“老人喜欢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一来是想让孩子们记住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二来看着祖国的未来就在眼前,他们便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王翠珍说。
随着老兵受邀宣讲红色故事的次数越来越多,王翠珍每次都会陪同在侧,为他们整理着装,准备常用药品等。王翠珍的细心和周到,不仅让老兵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也让每次宣讲活动都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今年7月,在姚庆祥烈士纪念馆内,老兵鲁道帅为该区“红领巾宣讲团”的孩子们讲述姚庆祥烈士的英雄故事。王翠珍站在一旁,目光始终追随着台上老兵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瞬间。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不时发出感叹声。
活动结束,看着一旁小心搀扶着老兵的王翠珍,华山路小学学生、“红领巾宣讲团”成员李昊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说:“我要向王翠珍奶奶学习,守护英雄,传承精神,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抗美援朝老兵的身影正渐渐稀少,但英雄精神永不凋零。在王翠珍质朴大爱的感召下,守护的火炬不断传递:有像她一样加入服务队伍,守护在老兵身边的“女儿”“儿子”;有像她儿媳一样接过“接力棒”的下一代;也有像红领巾宣讲员一样,立志将英雄的故事和精神薪火相传的少年。他们共同守护着民族的记忆,传递着炽热的家国情怀,让英雄的荣光永不褪色,让奉献的火种代代不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