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军,安徽省合肥市人。现为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江苏省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社科院国际所研究员、南京市政府涉台咨询专家。曾长期受聘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 |
杨泽军(资料图)
作者 杨泽军 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
民进党背后强力推动的726、823两次“大罢免”,最终以全军覆没的惨败而告终,共提出罢免的31席民意代表和一席县市长,无一席罢免成功。这次的惨败,对岛内政局影响甚巨,尤其是对民进党造成的巨大冲击正在逐步显现。
一、执政困境不断加剧。民进党是执政党,本应把握机会、好好施政,把台湾的经济、民生搞上去,让社会繁荣稳定,让广大民众安居乐业。可事实恰恰相反,民进党不但未能以经济、民生为重,相反却当家带头闹事,公然鼓惑、推动对多位在野党民意代表进行罢免,试图将他们一举拿下,从而改变“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化被动为主动。只是罢免缺乏正当性,没有过硬的罢免理由,只能提出空泛无物的意识形态罢免口号,诉诸“抗中保台”等抽象理由,荒谬指责,自是毫无说服力,罢免失败在所难免,无法改变“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将会受到在野势力更加有力的制衡。而民进党推动罢免的做法,又进一步突显其在经济、民生议题上的无能,包括经济衰退、应对关税危机乏力、岛内缺电、缺蛋等等,予广大民众强烈负面观感,特别是对民进党一心拼政治、不择手段打压对手的行径极为不满,民调显示61.4%民众反对罢免,认为浪费公币、制造对立,社会大众对“绿色独裁”存在着普遍忧虑,不满情绪急剧上升,民进党执政的满意度大幅下滑,民调普遍反映,赖支持率已跌至30%左右,不支持率达50%,TVBS民调更显示,赖清德满意度仅28%,不满意度高达55%,突显其执政困境,情况持续发展下去,将危及民进党执政地位。
二、内部矛盾斗争急剧升温。大罢免惨败的效应正在民进党内发酵,加剧了该党的内部矛盾,派系斗争公开化,赖清德受大罢免惨败的影响,加之台风救灾不力、“团结十讲”失言及一贯的独断专行,权威受到挑战,声望大幅下跌。前民意代表林浊水等批评党的高层“只喊反省无实际行动”,非赖系成员对其领导能力产生质疑,对党的路线产生动摇,党内要求调整路线的声音增强,甚至出现“换赖”声音,要赖为大罢免失败负责,辞去党主席一职。蔡英文、萧美琴在罢免失败后高调“救驾”,有分析认为,表面是在“挺赖”,实则是借此划清界限、分清责任,孤立赖清德。有报道反映,英系可能联合苏贞昌派系,在2026年地方选举中推出陈其迈等候选人,为2028年铺路,正国会则试图与赖切割以求自保。随着2026年地方选举及2028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的到来,民进党内部的矛盾斗争将更加激烈、进一步升温。
三、路线调整压力持续增大。大罢免失败,反映了台湾主流民意对政治恶斗的厌倦,标志着民进党过去依靠意识形态动员选民策略的失效,民进党将罢免定位为“抗中护台”已经无法获得多数民意的支持,表明其路线遭到岛内主流民意的否定,人们越来越务实,更关注的是民生经济,而非意识形态对抗。在大罢免活动中,民进党一如既往地打“抗中护台”牌,指责被罢免者“亲中卖台”,受大陆方面指使,在台民意机构提案伤害台湾等,但这些谎言,多数民众并未当回事,根本不予理睬,依旧是坚定反对罢免,使得共32位在野民意代表等安然度过危机,也使得民进党自身危机加重。其实这两次的罢免活动,也不失是一种变相选举,而民进党惨败,说明民进党输了这场选举。对此,民进党恐怕不得不引起重视,事实上,罢免失败后,民进党内路线调整的声音已起,加之广大民众对民进党奉行强硬“台独”路线及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导致台海局势高度紧张十分不满,民众对和平发展的期待与民进党的对抗路线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使得民进党失去更多中间甚至是浅绿选民,加剧民进党的执政危机,由此,民进党的路线调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可能不得不向温和的中间路线靠拢。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