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额济纳旗老民兵敖云其木格守边戍边47年——戈壁滩上不倒的胡杨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9-02 14:50:09

  内蒙古额济纳旗老民兵敖云其木格守边戍边47年——

  戈壁滩上不倒的胡杨

  ■马英迪 吕城荫  

敖云其木格近照。由受访者提供

  清晨时分,大漠戈壁还在沉睡,67岁的老民兵敖云其木格已带上望远镜和通讯设备,骑着骆驼踏上熟悉的巡边路。

  这条路,敖云其木格走了47年。1978年,20岁的敖云其木格和丈夫加登巴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儿女举家搬迁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苏木定居,成为一对边防民兵夫妇。

  当时,边境地区非法越境以及牲畜越界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敖云其木格和丈夫巡边至一片红柳地,远远看到一丛红柳下有个黑色的东西。机警的她走近一看,是个黑色提包,打开发现里面有很多现金、首饰和证件,她立即向边防连队报告情况,并配合官兵控制了外逃人员。

  朝阳从云层钻出,将戈壁滩染成金黄色。骑在骆驼上,敖云其木格哼唱起了蒙古长调,微风吹过,将悠扬的长调吹向天边,与远处胡杨树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行至一片开阔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崭新的防护网向远方延伸。

  “这是最近几年新建的。”敖云其木格说,他们刚当民兵那会儿,为防止牲畜越界,民兵们配合边防官兵靠砍红柳作桩,肩扛手拉,一寸寸铺设铁丝。手掌磨破,肩膀勒肿……军民合力硬是用双手在边境线上拉起了一道坚固的铁丝网。

  即使沙尘蔽日,敖云其木格也能凭借骆驼蹄印的深浅、车辙的新旧,甚至风向的微妙变化,准确判断出异常情况。一次,她在巡边中发现两行陌生脚印,立即上报辖区边防连队。最终,军地联动抓获了两名可疑人员。47年来,她累计发现并报告各类情况数百起,被边防官兵誉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如今,敖云其木格早已从民兵护边员岗位“退休”,但依然坚持和儿子、孙子一起巡边。

  由于长期骑骆驼巡边,敖云其木格的双膝已严重弯曲,走路时左右摇摆得厉害。她说:“现在虽然有摩托车、皮卡车等巡边工具,但骑骆驼巡边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而且能更好地发现边境线上的蛛丝马迹。”

  说话间,敖云其木格突然停下骆驼,掏出手钳走向铁丝网,修复一处破损地方,动作缓慢却非常娴熟。

  “您都退休了,咋不去城里?”

  “我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亲切。”

  “若能重新选择,还来这里吗?”

  “当然来!守好边境线,就是为祖国看好大门,光荣!”敖云其木格抬起头坚定地说,“我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一个道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个家就得有人守。”

  2008年,阿拉善军分区将敖云其木格家命名为第21号“蒙古包哨所”,她本人先后被评为阿拉善盟“优秀牧驼人”“三八红旗手”和内蒙古“百佳农牧民”;2009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边民”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阿拉善盟“最美戍边人”……

  起风了,风沙迷得睁不开眼。沙粒如针尖般刺在脸上,远处的沙丘在狂风中扭曲变形,枯草与碎石打着旋儿砸向戈壁。敖云其木格稳稳坐在驼峰上,身体随着骆驼步伐微微摇晃,目光须臾不离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那一刻,笔者不由想起那年敖云其木格获评“最美戍边人”时的颁奖词:“没有苍松伟岸,没有云杉挺拔,更没有杨柳婀娜,只把根扎向大漠深处,以笔挺的身姿迎接风沙洗礼,她就是戈壁滩上不倒的胡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