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支援部队方队丨网信尖兵 融合制胜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9-04 11:00:04

  网信尖兵 融合制胜

  ■梁艳婕 王一凡 本报记者 范恩达

  天安门前,军乐激昂。信息支援部队方队官兵紧握钢枪、脚步整齐地走向检阅区。他们昂首挺胸、目光坚定,以崭新的姿态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方队排头,军旗飘扬。2024年4月19日,习主席为信息支援部队授旗并致训词,这支全新打造的战略性兵种,开启了建功强军伟业的壮阔征程。

  “向右——看!”

  阅兵场上,信息支援部队方队355名受阅官兵正步落地如惊雷。

  这坚实的脚步,源自我军通信事业在烽火硝烟中的淬炼,源自高原深山、海岛密林间的强军实践,也源自一代代信支尖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融入作战体系、勇攀科技高峰的不懈奋斗。虽成立仅一载有余,但信息支援部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已深深镌刻在强军征程上。

  “无论来自哪个战位,我们都能精准嵌入同一战斗队列。”方队队员胡燕彬说。10年前曾光荣受阅的他,此刻以新的身份再次走过天安门。

  10年来,胡燕彬见证了我军通信事业在联合作战体系中从“保障末端”向“战略枢纽”的跨越式发展。从网络攻防到信息侦察,从数据融合到态势感知,作为联合作战体系中的关键力量,信息支援部队在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的现代战争图景中,实现与各军兵种的深度耦合。

  回望烽火年代,通信兵们肩挑背扛,带着沉重的通信设备翻山越岭。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每一根电缆线、每一台电报机,都在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在那个技术简陋、环境艰苦的时代,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架起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之桥。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阅兵场上,信息支援部队官兵气势如虹,一往无前。方队队员陈艺的话语充满自豪:“无论是在阅兵场,还是在未来战场,作为网信尖兵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冲锋姿态,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闻令而动、完成使命,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

  在方队第5排面接受检阅的焦天赐是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助理工程师,阅兵集训前,他正投身于某演训任务中。焦天赐告诉记者,阅兵场连着未来战场,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信息支援部队官兵坚持以“全天候待战、全要素准备”的标准淬炼本领。

  擎着崭新军旗走过天安门广场,信息支援部队方队官兵的每一步都坚定有力,雄浑厚重的脚步声,回响在金水桥旁,激荡在历史长河中。

  从任务一线到天安门广场,队员卢骏作为一名侦察兵,对网信赋能理解深刻。他告诉记者:各方队“米秒不差”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也有着网信力量的支撑。此次阅兵训练,用到了北斗定位、智能评估等系统和模拟仿真手段,大幅提升了训练质效。

  从中央苏区“一部半电台”的星火燎原,到延安时期构建起辐射全国的通信网络,人民军队始终把信息通联视为制胜关键;从摩尔斯电码到卫星立体传输,新时代的网信兵赓续红色血脉,以“聚沙成塔”的毅力,为能打胜仗的现代化军队锻造着无形胜有形的信息链路;从“千里眼顺风耳”到“智慧作战云平台”,在党的旗帜指引下,人民军队通信事业历经沧桑巨变,已构建起全天候、全地域、全要素的信息保障体系。

  铁流滚滚,红旗猎猎。当人们还在回味信息支援部队方队的崭新风貌时,这支队伍已踏着豪迈步伐走过天安门,走过长安街。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新时代信息支援部队的诞生,是历史传承的必然选择,更是面向未来战场的战略抉择。

  从京畿要地到万里边陲,从空中要道到深蓝航道,这支向战而生的新型作战力量,正以更先进的技术为支撑、更丰富的手段为依托,在强军兴军的壮阔征程上阔步前行。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