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抗击方队丨力挽新弓 剑指苍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9-04 11:49:00

  力挽新弓 剑指苍穹

  ■本报记者 贾启龙

  长安街上,钢铁洪流奔涌向前。万众瞩目下,由6型24辆地空导弹发射车组成的对空抗击方队闪耀出场。

  一枚枚导弹,宛如一柄柄蓄势待发的利剑,锃亮的金属装甲,折射出凛冽的寒光。这是一道忠诚的钢铁盾牌。

  发射车内,官兵们目光如炬。作为祖国的空天卫士,他们以无声威严向世界宣告中国防空力量的迅猛崛起,更以实际行动传承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伟大精神。

  方队驾驶员葛涵还记得初次走进部队荣誉室时,看到的那张老照片——茫茫戈壁,年轻的士兵们正奋力用伪装网覆盖导弹。面对敌人高空窥伺,第一代地空导弹兵以“铁脚板”追逐“车轮子”的勇气,在万里国土上机动设伏。

  天安门以西几公里之外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珍藏着当年击落的敌高空侦察机残骸,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就用智慧和胆魄,创造过“步兵打飞机”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受阅官兵的先辈们运用“近快战法”等机智战术,实现了“竹竿捅飞机”的壮举。葛涵感慨道:“不畏强敌、敢于亮剑,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精神。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空导弹兵奋勇前行。”

  车轮滚滚,铁甲轰鸣。此次受阅的6型武器系统均为我国自主研发。“从机械化到数字化,从单一功能到体系作战,我们的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队乘载员马澜博说。

  伴随着装备迭代更新的,是官兵们不断加快的奋进脚步。风起云涌的演兵场上,雷达天线高速旋转,捕捉来自空天的无形威胁,各种指令在数字化神经中光速奔流。官兵们宛如灵动的猎手,在广袤的天空捕捉来犯之敌。

  从过去的“全营一杆枪”,到如今的“体系一张网”,地空导弹兵们不仅要摸透武器装备性能,更要研究透战争规律。他们深入西北荒漠、进驻寒区密林,辗转不同地域参加演训任务、验证装备性能。为了更快地抵近未来战场,官兵们积极创新试验,在战斗力生成的路径上攻坚克难、闯关夺隘。

  每一次惊天动地的胜利,都由热血与忠诚熔铸而成。老一辈地空导弹兵在祖国的天际线上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为保卫祖国领空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胜利的血性、勇于创新的锐气,在一代代导弹兵的血脉中奔流不息。

  从机械指针到数字洪流,从单打独斗到体系制胜,这支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为战斗力提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装备更新换代快、科技化程度高,为发挥出其最大战斗力,官兵们刻苦学习、专攻精练,不断提升打赢能力。面对新型装备的电控系统,他们像攻克堡垒般昼夜钻研,硬是练就了通过故障码与数据流精准“把脉”的硬功夫。

  旌旗猎猎,一辆辆受阅战车威武前行。“我们不仅是受阅方阵,更是随时准备战斗的防空尖兵!”方队驾驶员张朝身后,导弹发射车的弹筒如同利剑,傲视苍穹。

  今天,地空导弹兵昂首走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他们传承的不仅是克敌制胜的战法技能,更是融入骨髓血脉的抗战精神。这精神的薪火穿越时空,照亮今日战位,闪耀在中国军人捍卫万里长空的壮阔征程上。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