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在手 敢缚苍龙
■孟晨晨 本报记者 费士廷
长剑倚天卫山河,鹰击龙吟惊寰宇。长安街上,又一支战略打击利剑闪亮登场!
由海军、空军、火箭军联合编组的巡航导弹方队,如蛟龙腾云,似鹰隼展翼,以势不可当的恢弘气势驶过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这是海军、空军、火箭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集体亮相,也是我军巡航导弹家族联合制胜的力量展示。
16年前,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我军巡航导弹部队第一次公开亮相,揭开了这一新型导弹的神秘面纱。
16年后,受阅官兵又一次驾驭新型导弹战车精彩亮相,再次让世人瞩目、令世界惊叹。
众所周知,凭借特有的弹道和突防能力,巡航导弹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空中利剑”,在战场上常被用作“踹门利器”。
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军积极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装备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更加强大。
在方队行列中,昂首向前的有我军新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具有灵活机动、强力突破等特点,可对陆、海、空体系节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执掌这柄“空中利剑”的是一支年轻部队。组建伊始,该部紧贴实战,先后多次完成导弹飞行试验任务,次次精准命中靶标。
受阅队员、驾驶员代鹏飞忘不了——作为第一代“开拓者”,为使新型“撒手锏”尽快形成战斗力,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全面推开新型号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一位乘载员忘不了——当他们第一次接到飞行试验任务时,操作号手是新人,发射型号是新弹,他带领3名年轻战士组成“攻关小组”,经常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发射那天,新型导弹刺破苍穹,精准命中靶标,班组人员在欢呼雀跃中热泪盈眶。
大国长剑腾飞,依赖英才托举。他们通过培训式比武、实战化历练、认证式考核等多种途径助力新型人才方阵迅速崛起。
军士指挥长,是士兵中的“领头雁”。今天,这支部队培养成长起来的首批军士指挥长,英姿勃发地代表部队官兵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和这些军士指挥长一样,该部还有多名军士,凭借自身过硬本领和高超的专业素养走上发射架指挥长位置。
这几年,他们紧盯实战化标准,为战而研,向战而行,随机抽点、随时发射,官兵上高原、越戈壁,机动距离延伸数千公里,作战地域向全疆域迈进。
方队行列中,昂首挺进的有海军某型巡航导弹,这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遂行远程对陆精确打击作战任务的攻坚利器。
列装之初,官兵以“开好首局、干好首任、跑好首棒”的使命担当,扎根深山,坚决立起备战打仗指挥棒,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战训保障任务,全面锻造了一支可信可靠、有力有效,一切为了打仗的综合保障劲旅。
来自该部的二级上士魏学峰,是第二次参加阅兵的驾驶员。一想到自己载着如此先进的导弹接受检阅,他的光荣自豪溢于言表。
方队行列中,昂首待发的还有我国新一代空射巡航导弹。这种新型导弹可全天候有效打击多种目标,是远程“精打要害、破击体系”的“空中利剑”。
受阅方队中,执掌该型巡航导弹的官兵来自空军航空兵某部。该部作为空军战略打击拳头力量,官兵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紧盯使命任务,先后完成一系列重大演训任务。
“保障力也是战斗力。” 乘载员付宇博来自该部地勤保障分队,脸上写满了自豪。他说,随着军事变革和战争形态不断演进,空战对保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保障行动先于作战行动展开、伴随作战任务全程、晚于作战任务结束,保障任务同作战任务一起成为战场制胜的关键。
潜心砺剑,永远忠诚使命。走下阅兵场,站在新起点,这群年轻的受阅官兵将更加坚定地把使命扛在肩上,把责任擎过头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行。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