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位老护边员的心愿
■王艺倬 本报记者 潘 娣 特约记者 胡 铮
尤勒巴斯一家人在墙绘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多来提巴依·吐尔洪摄
秋日的帕米尔高原,天空像水洗过一样纯净。
连日来,一拨拨村民游客慕名来到一个农家院,在一面绘有天安门的墙前拍照留念。
这面墙,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老护边员尤勒巴斯·布塔汗家的小院里。这面墙的背后,有一段多方合力为老护边员圆梦的感人故事。
尤勒巴斯在塔吉克语里是老虎的意思,象征着勇猛、忠诚和力量。1972年,尤勒巴斯·布塔汗正式成为一名护边员,与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道,守护着祖国最西端的边境线。
帕米尔高原素有“生命禁区”之称。每次去执行巡逻任务,尤勒巴斯和队员带上枪、干粮和一床薄被褥,晚上就在山洞里过夜。一次巡逻,突遇暴风雪,尤勒巴斯便脱下干燥的贴身衣物,把枪包裹好在怀里抱了一夜。尤勒巴斯说:“身体湿不湿无所谓,这把枪不能湿。”
1996年,他的二儿子主动申请加入护边员队伍,与尤勒巴斯一起走上边防线。后来,两个孙子也申请护边,成为第三代护边员。
7月初,投身公益事业多年的爱心人士陈银虎了解到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感人事迹,专程赶来拜访这位88岁的老护边员。
交谈中,陈银虎问尤勒巴斯有没有什么心愿,尤勒巴斯把目光投向客厅墙上的一张照片。
“我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尤勒巴斯说出了深藏心底的愿望。此前,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多次想前往北京但未能成行。于是家人用修图技术实现了老人与天安门的“隔空合影”。
陈银虎深受触动,郑重承诺:“我们想办法,带老人家去北京看天安门。”
为了帮助老人实现心愿,陈银虎与机场、火车站和医院等多方联系,沟通协调,力求找到一条最稳妥的“圆梦路径”。
8月初,尤勒巴斯老人咳嗽不止,呼吸不畅,但因一心惦记着要去北京,一直不肯去医院。
在多方劝说下,老人被送至医院急救中心,医生要求必须住院治疗。
躺在病床上,老人心情低落地说:“我现在身体不好,去不成了,只能等以后孩子有机会去天安门,替我圆梦了。”
“看着老人失望的眼神,想到此前一家人的期待,我心里非常难过。”陈银虎说。
一次偶然刷到的视频,让陈银虎看到了希望: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彩绘师阿卜杜哈力克·托合提巴柯,在家乡一面墙上彩绘天安门,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陈银虎灵光一闪:“既然老人无法去天安门,那就把天安门‘请’到老人身边!”
说干就干,他立即联系阿卜杜哈力克,介绍老人一家三代护边的感人事迹和老人的愿望。这位年轻人被深深打动,当即推掉手中工作,独自驾车600余公里来到塔县,准备为老人彩绘天安门。
8月中旬,阿卜杜哈力克一行人来到老人家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家中墙面面积狭小,无法呈现天安门的恢宏气势。
“没有墙,我们就砌一面墙!”陈银虎立即联系施工队。对方一听是为老护边员圆梦,毫不犹豫地答应:“再远再难,我们也干!”
塔县海拔高,地质复杂,施工队综合考虑抗震抗风等因素精心选材、严格施工,确保墙体稳固。3天后,一面基础埋置深度1.5米、5.5米长、4米高的白墙拔地而起。
高原紫外线强、气候干燥,颜料容易褪色脱落。阿卜杜哈力克反复调试颜料配比,确保画面能在极端环境下持久鲜艳。为了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前竣工,阿卜杜哈力克每天都画到深夜。
“晚上怕不怕?”绘画间隙,陈银虎打趣地问。
“在护边员家画天安门,没有比这更让人踏实的事了。”阿卜杜哈力克笑着回答。
那些天,老人一有空,就坐在院子里,看他们调色、绘画。
9月2日晚,彩绘墙终于完工了,阿卜杜哈力克还在墙体的另一面写下“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尤勒巴斯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到“天安门”前,端详每一个细节。老人泪水夺眶而出,喃喃地说:“我看到‘天安门’了……”
9月3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世瞩目。4000余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天安门”前,尤勒巴斯一家人与陈银虎、阿卜杜哈力克等人一起,挥舞着国旗合影留念。
随后,老人在大家的陪伴下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盛大阅兵仪式。看到步履铿锵、机甲轰鸣的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老人感慨地说:“盛大的阅兵,振奋人心!看到威武雄壮的队列和先进精良的装备,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了几十年的护边员,我见证了边境线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希望我的儿孙们在巡边中守护好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在薪火相传中续写责任担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