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和武警伊春支队官兵“重走抗联路”——
林海间的青春回响
■刘成明 陈亮亮
武警伊春支队官兵与清华学子穿行在深山密林间。郝国卿摄
初秋的小兴安岭,松涛阵阵,溪水潺潺。
大清早,在武警黑龙江总队伊春支队营区,12名清华学子与支队50名官兵整齐列队,开始了“重走抗联路”红色研学活动。
这场红色研学活动是清华大学与武警黑龙江总队伊春支队共同策划组织的,主题为“追寻抗联足迹、传承英雄精神”。清华学子与武警官兵组成研学队伍,深入小兴安岭原始林区,在茫茫林海追寻抗联将士的战斗足迹,领悟东北抗联精神。
“‘老钱柜’当年是伐木场把头为劳工放粮的场所。为了掠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1935年10月,侵华日军在当地建立了汤原伪山林警察大队,专门负责抓劳工、征牲口、压榨群众。”作为抗联战士后代的该支队二级上士郭军带领研学队伍踏上“抗联路”,他边走边介绍此行的目的地——“老钱柜”抗联战斗遗址。
“你们看,那就是咱们此行的第一个研学点——‘老钱柜’密营遗址!”顺着郭军手指方向,清华学子们看到以前只在书本里读到过的马架子房,心情十分激动。
郭军告诉大家,侵华日军实施“治安肃正三年计划”,抗联将士经常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冰天雪地里,战士们没有粮食,只能用草根、棉絮、树皮充饥。
为让大家体验抗联将士的生活,该支队设置了品尝“忆苦饭”环节。该支队炊事班班长张帅支起行军锅,放入山芹根、玉米子,现场制作抗联将士的餐食。
“来之前,我就在一本书里看到,抗联将士把御寒的靰鞡鞋都拿来果腹,此刻才真正理解书中记载的生活场景是多么真实、艰苦,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咽下苦涩的粥饭,清华学子何英杰感慨道。
简单休整后,研学队伍启程前往抗联遗址“老钱柜”纪念碑。“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途中,该支队干部侯庆涛组织大家高声齐唱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露营之歌》。
侯庆涛告诉师生们:“1936年春天,时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将军曾在此地召开会议,几天后他指挥部队在‘老钱柜’打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胜仗!这首《露营之歌》也是李兆麟将军在战斗间隙以古曲《落花》调,填词编写的歌曲,表达了抗联将士无论在何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誓同日寇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
当天下午,研学队伍抵达此行目的地——抗联遗址“老钱柜”纪念碑。研学队伍拾级而上,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进行默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东北抗联英雄率领军民战斗在白山黑水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东北抗联斗争的艰难困苦是超乎想象的,东北抗联精神恰恰是在战胜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让敌人闻风丧胆,展示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侯庆涛从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等3个方面,为研学队伍上了一堂红色思政课。
现场,聆听侯庆涛讲述东北抗联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后,曾服役于武警某部的清华学子王焜感触很深,他说:“我既是一名学生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以前只通过影视剧了解英雄,今天来到这里再听李兆麟将军的战斗事迹,我愈发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通过这种体验,抽象的东北抗联精神变得可感可知。”随行的老师张宇民表示,以往学生们大多通过书本学习,今天走出教室,来到抗战遗址亲身感悟抗联精神,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方式,将东北抗联精神刻进了清华学子的成长年轮。
不知不觉中,活动接近尾声,大家沿着来时的路离开“老钱柜”遗址。归途中,研学队伍又再次高声齐唱《露营之歌》,歌声响彻云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