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
铁翼托起光荣与梦想
■刘 含 李学峰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鑫伟
中国航空博物馆英雄广场上的“蓝天魂”雕塑。于政侠摄
空军发展史馆内陈列的1001号歼-10战斗机原型机。于政侠摄
来自山东青岛的学生在“利剑”雕塑前合影留念。于政侠摄
北京一家幼儿园师生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内观看纪录片。刘 含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已过去10余天,而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场景犹在眼前,由受阅先进武器装备引起的自豪感依然在人们胸中激荡。
这段时间,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镇的中国航空博物馆迎来许多参观者。这里不仅是国家、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的窗口,而且是展现人民空军精神与文化的地标之一。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英雄广场,“蓝天魂”雕塑巍然屹立,雕塑背面象征坚固国防的长城浮雕上,一段碑文令人心潮澎湃:“天降神兵,又攀几座上甘岭;大漠砺剑,几多辛苦问胡杨……对党无限忠诚之今日空军,秣马厉兵,青春激扬,在梦开始之处筑梦,向无际无涯之空天制高点展翅翱翔。”
在梦开始之处筑梦——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仿佛踏进一个时光隧道。随着参观的人流缓步前行,我国空军武器装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的壮阔图景,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见证人民空军“越来越强”
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大门,迎面便是介绍该馆情况的简要文字。15300余件实体装备、117件国家一二级文物……一组组数字展示着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内展品的丰富,也折射着我国空军武器装备厚重的发展历史。
沿着主干道一路向东,右侧便是洞库展区。一圈外观类似的老战机,呈“U”字形排列。旁边的说明文字标牌提醒人们,这些都是歼-6战机。
歼-6、歼-6Ⅱ、歼-6Ⅲ、歼-6Ⅳ、歼-6乙……一位老人用手机挨个给这些战机拍照。老人告诉笔者,他以前在空军部队服役,飞的就是这种机型。退役之后,他时常怀念在部队的日子,一直关注着人民空军的发展步伐。
主干道两旁摆放的20多架歼-7,战斗机展区陈列的“空中美男子”歼-8Ⅱ,空军发展史馆中的歼-10以及展柜中的歼-20模型,无声诉说着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站在一架P-51战斗机旁,一位讲解员正在为几名少先队员介绍,这种战斗机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当时有9架P-51多飞了一轮以显示国威,其中还有两架带着实弹,以便随时应对敌人可能发动的袭击。
讲解员还告诉大家,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战机中没有一架是中国制造,但在刚刚过去的胜利日阅兵中,参阅战机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歼-10S、歼-16、歼-20、歼-35A等战机,纷纷以傲人之姿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曾几何时,能够自主研制歼击机一直是国人的梦想。而在今天,随着歼-20和歼-35A两款战机的先后亮相,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蓄势已久。在英雄大道上矗立着11尊青铜雕塑,展现我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站在一尊名为“艰苦创业”的雕塑旁,一名讲解员讲起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故事:“当时我们没有能力研制教练机,只有收缴自日本关东军的九九式高教机。因为没有初级和中级教练机,我们的飞行学员不得不在未经初级、中级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高级教练机培训阶段。”
没有汽油就用酒精替代、没有双座机就用单座机改装……展馆中的歼教-1图片,馆外的歼教-5实物等,粗线条地勾勒出我国教练机的发展历程。站在另一张照片前,一名参观者高兴地喊出了声:“这不就是阅兵式上的教-10吗?”
从初教-5到教-10,一系列教练机的研制,为培训我国空军飞行员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阅兵式上,受阅的歼-10S除了具备较强空对空、空对地火力打击能力外,也支持飞行员改装训练。教-10、歼-10S和其他现代教练机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军培养空军飞行员的现代装备体系。
特种飞机展区、运输机展区、直升机展区、地面防空装备展区……每一个展区都浓缩着空军的发展历程,每一件武器装备都见证着我国空军武器装备坚定向前、坚实迈进的脚步。
一名参观者的问话引起笔者的注意:“麻烦问一下,这里有没有歼-35战机模型?”“这里更多的是老飞机,想看歼-35的话,你要去珠海看航展。”其他热心游客这样回答。
人们不会忘记,在1996年首届中国航展上,空军参展的机型只有两种:歼-8ⅡM战斗机和歼-7MG战斗机,而到了去年的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空军参展武器装备达到36型,不仅两型隐身战机联袂亮相,红-1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也进行了首次静态展示。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正是凭借对各种现代武器装备的集中展示和对未来武器装备的积极探索,中国航展一跃成为世界级航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空军发展史馆内,有一张反映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日场景的照片:一个身着海军蓝迷彩的爸爸,肩上扛着孩子,孩子仰望空中。他们的头顶,拖着长长烟带的战机刚刚掠过。
“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来自深圳的一名参观者告诉笔者,近几年他已去过长春两次。从最初为迎接新飞行学员入校而举办的开学典礼航空表演发展至今,这项活动已成为空军全面展示实战化军事训练成果的舞台,用于飞行表演的空军战机也越来越先进。
追“光”逐“电”,一路见证人民空军“越来越强”。这名参观者激动地说:“本次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马上就要开幕了,我的下一站是——长春。”
承载一往无前的英雄气
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当你仔细了解一件件武器装备背后的故事,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贯穿其中的英雄气概。
在博物馆内空军发展史馆的一个展柜中,放置着一个歼-5飞机的模型。“这型飞机是我国研制喷气式飞机的起点。”同行的一名空军人员告诉笔者,“虽然是仿制,但当时难度依然很大。”
展出的资料部分还原了当时的情形:来自上百家不同工厂的零件设备摆在试制人员面前,带来了3000多个问题。在缺乏高精度机床的情况下,试制人员硬是凭借简单的工具,将一个个部件规范成符合要求的组件,试制成功了歼-5。
仿制战机难度如此,自己研制战机难度更大。
在空军发展史馆的“奋起改革焕新颜”单元,有这样一张照片:一排歼-8战机前,地勤人员整齐站立。不远处,一队飞行员正大步走来。照片下有这样一行文字:歼-8是我国研制的第一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歼击机,主要用于要地防空和夺取制空权,并有一定对地攻击能力,1980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
从仿制到自主设计,很多人不知道其间横亘着一条多么巨大的鸿沟,需要突破多少关键技术。一段资料让笔者心头一震:为将歼-8突然出现强烈抖振的问题搞清楚,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说服领导,瞒着家人乘着飞机三上云霄,通过空中近距离观察,探寻问题根源。
“一批批科研人才的赤诚与奉献,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一架歼-10战机旁,同行的空军人员介绍说,“作为当时的跨代战机,歼-10采用的新技术超过60%。按国际惯例,研制新机的新技术采用率一般只有30%。”一组数据和一个事例能反映研制时的艰难:从立项到首飞,歼-10研发用了10多年时间;在预定试飞日期来临前,歼-10机身下发现3滴油,为此,科研人员又花了12天时间进行详细检查,直到查明原因解决问题。
大国重器,倾心铸之。
大年初二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飞机设计专家孙新国,在生命垂危时仍喃喃自语“飞起来”的歼-10研制现场总指挥杨宝树……当一个个名字随着他们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出现在眼前,笔者突然知道,为什么首飞歼-20的试飞员李刚,会在驾机飞过观礼台时举起右手敬礼,因为那里有为了这架战机呕心沥血的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如此,一代代试飞员何尝不是如此?
“你们没有新飞机,学试飞有什么用?”新中国最早一批试飞员去国外学习时听到的这句话,曾让他们如鲠在喉。
为了研制出我国的新战机,一代代空军试飞员明知危险却以身犯险,一次次“向死而生”。
1956年,27岁的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第一架歼-5,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飞出8个G的过载,中国航空事业由此进入喷气式时代。
1998年,首飞歼-10的试飞员雷强登机前对总设计师宋文骢说:“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让您知道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2004年,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突遇一级空中特情,在生死8分钟上演惊天一落。
英雄,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值得永远铭记。
在空军发展史馆的“走向世界舞台”单元,一位参观者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这是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拍的。”照片下的说明文字证实了他的话——“歼-10B矢量推力技术验证机在珠海航展进行特技飞行”。
那天,凭借飞行员李吉宽操纵歼-10B完成的5个典型过失速机动动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力矢量飞机过失速机动技术的国家。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早在我国研发首型歼教机时,就展开了航空发动机喷发-1A的研发,从此走上自研航空发动机之路。
2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攻关,是研发喷发-1A的历程;攻克114项关键技术,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带领技术人员为研发国产涡扇发动机所作的贡献。人们无法感受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艰难,能够看到的只是研发人员办公室里彻夜通明的灯光,以及各型航空发动机不断升级换代。
1967年,涡喷-8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成为执行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任务的轰-6的动力心脏。
1988年,歼-8Ⅱ设计定型。该机型使用了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
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空军新闻发言人自豪地宣布,歼-20战机用上了国产发动机。
面对航空发动机“求不来、买不来”的境况,我国研发人员靠自己的双手开辟出一条越走越宽广的自主研发大道。
在研制歼击机的同时,空军的特种飞机、地空导弹、高炮、雷达等武器装备也在发展,并迅速成为官兵履行使命任务的利器。
在博物馆主干道东部的一侧,一排排歼-7战机整齐列队。联想到空军发展史馆里展出的一张张图片,笔者顿时对该机型以及曾经驾驶它们作战的前辈们心生敬意。1968年1月20日,人民空军第3师作战分队副大队长韩永武和飞行员周永成就是用这型战机在两万米以上高空,击落了1架美制无人高空侦察机。
“很多武器装备在人民军队手里,创造出了传奇。”同行的空军人员告诉笔者。
空军发展史馆的“勇斗强敌、一鸣惊人”单元,“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击落美空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二级战斗英雄”蒋道平击落美空军“头号空战王牌”麦克康奈尔所驾战机等史实,以照片、缴获物品、机上设备残骸等形式展示。其中,一张照片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这是介绍志愿军空军第4师10团飞行员陶伟的照片。在1953年5月17日的空战中,陶伟于120米处将敌机打得凌空爆炸,创造了志愿军空军最近距离击落敌机的纪录。他的战友们惊叹:“这哪里是空战,这是空中拼刺刀!”
旁边的一段资料提供了更多信息:在2年8个月的血火洗礼中,志愿军空军官兵作战366批4872架次,212名飞行员击落或击伤敌机。
在不远处,展示着另一场战斗的场景。1952年6月23日,美军用32架F-86战斗机掩护275架战斗轰炸机突击水丰发电站。志愿军高炮第504团全员投入战斗。9连指导员靳太志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流出肚外,他把肠子塞回去,用军帽捂住伤口继续指挥,临终前还嘱咐大家要战斗到底。
凭借志气和勇气,党领导的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了一片英雄的天空。当时的美国空军参谋长惊叹:红色中国一夜之间成了空军大国。
传奇与传说的区别,在于传说只存在于想象和过去,而传奇连接着事实和未来。
如今的人民空军,继续创造着新的传奇。
在新时代空军驾驶员的手中,运-20多次参加出国撤侨、运送救灾物资、参与演习演练等活动,航迹越飞越远。轰-6系列轰炸机的成员越来越多,演练空域延伸向更加广阔的远海大洋。多种型号的歼击机,在现代完整空战体系支撑下,正穿云破雾,飞向更加高远的天空。
描绘大国铁翼的壮丽未来
在一架架歼-7战机旁,一位20多岁的女子用轮椅推着一位80多岁的老人慢慢前行。每走几步,女子就会转过轮椅,让老人与机头同向而坐,为他拍一张照片。
女子是老人的重孙女,而老人年轻时曾经参与过歼-7的制造。她告诉笔者,每隔几年,家里都会有人陪老人来这里一趟,让他会一会这里的“老伙计”。“每来一次,老人能高兴好一阵子。”
望着老人,笔者突然想到了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8架敌机的“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生命弥留之际,90多岁的刘玉堤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7个歪歪扭扭的字:大大发展轰炸机。
不同的场景,折射着老一辈的共同选择:对献身国防的无悔,对忠于使命的担当。
博物馆里的战机铁翼看似不动,却在描绘着壮丽未来。
空军发展史馆内,来自空军某部的刘栩嘉对着一块展板端详许久。展板上,是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期间总结出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前辈们屡屡取胜,凭借的不仅仅是英勇,更是智慧。”刘栩嘉很感慨,“我对部队当前为何开展金头盔自由空战竞赛、金飞镖突防突击考核、红剑体系对抗这些演习演训活动,有了更深理解。”
来自“模范空降兵连”的班长程勇恒,在空军发展史馆看到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雕塑。一旁的展板上,是1958年3月志愿军官兵撤出朝鲜时战友们在黄继光墓前告别,以及归国之前第十五军官兵向英雄阵地上甘岭告别的照片。“英雄不会被忘记。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血脉相传、使命相连。在英雄的感召下,我会练好本领,像他们那样去战斗。”
陆军某部干部周狮健观看了阅兵式盛况后,产生了来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念头。“现在陆空协同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这里我知道了这一切来之不易。”周狮健对着“蓝天魂”雕塑后的英烈墙注视许久。“这不仅仅是一面墙,更是一种信仰,引领着我们不惧艰险、勇毅前行。”
空军发展史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名为“利剑”的高大雕塑。长剑昂首,直指苍穹。一群来自青岛五十八中的高中生正在雕塑前合影留念。组织学生们拍照的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活动,学校每年都组织,为的是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强化学生们的国防观念。
时间已是11点半,仍有大巴车拉着一群群学生前来参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爱祖国的蓝天,守护空疆我辈做先锋”……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条条留言寄语充满了对人民空军的热爱,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折射着深深的爱国情怀。
“长大了,我也要当空军飞行员!”在“利剑”雕塑旁,一个怀抱飞机模型的五六岁男孩大声地向爸爸“宣示”自己的理想,引来四周游客一片掌声。掌声中,一粒种子已悄然埋入幼小的心灵。
这一刻,空军发展史馆的一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歼-20机群在跑道上“大象漫步”的场景,这一幕与“蓝天魂”后那面写满数字与年份的旗帜雕塑遥相呼应。旗帜扬起的一角上,有战机奋飞的简约图形。图形之后,是一个省略号,预示着无限可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