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民兵军事训练组训模式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10-13 17:50:15

  优化民兵军事训练组训模式

  ■田时珍 徐敏华

  民兵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助手,是人民战争的重要力量源泉。抓好民兵军事训练,是支援保障打赢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联合作战体系不断健全,训练设施逐渐完善,探索新时代组训方式,加快推进民兵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民兵队伍战斗力已成为紧迫课题。

  因材施教,分类组织基础训练。共同基础训练课目是基干民兵必训内容,训练相对简单,特别是对有服役经历的基干民兵而言,这些课目几乎都已在部队训练过,应坚持分类组训,按照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组织基干民兵高效完成年度军事训练任务。针对“民兵动态分散、训练难集中”等现实问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组织共同基础训练。一是过关升级式组训。对于有服役经历的基干民兵,直接采取考核过关的方式施训,检验必训共同基础训练课目,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转入下一阶段训练。对于没有服役经历的基干民兵,需要从每一个共同基础训练课目训起,直至达到及格以上水平,才能转换训练内容。二是分层结对式组训。通过共同基础课目训练摸底考核,将参训基干民兵按成绩分成若干个训练小组,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训练内容的基干民兵,结对帮带其他基干民兵进行训练。对于掌握动作要领较慢的基干民兵,区分层次组训,针对短板弱项强化训练,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益。

  精准高效,灵活组织专业训练。专业训练是民兵专业分队提升专项任务行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民兵专业分队通常编建在具有相关专业的工厂或企事业单位,具有工作性质相通、行政管理相融、装备器材相对应的特点。这对于组织民兵专业训练具有较大优势,可达到快速提升专业训练效益的目的。针对专业训练内容多、专业强、难度大等问题,着眼“专业训精、课目训全”要求,可以采取3种组训方式,灵活组织民兵专业分队训练。一是订单式岗位自训。结合年度民兵军事训练安排,协调相关部门和编兵单位,采取军地联合发文的形式,将专业训练任务下达到编建民兵专业分队的相关单位,采取“下达订单—岗位自训—考核验收”模式,明确训练任务及标准。民兵专业分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年终考核时参加验收。二是任务式区域集训。充分发挥省军区范围内民兵训练基地保障设施完善、训练物资充足、人才队伍齐全的优势,统一下达民兵专业分队组训任务,按照每个基地2至3个专业集训任务的原则,划分区域合理统筹使用民兵训练基地,将编组人员少、组训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分队,采取“小专业大集中、大专业小集中”的训练方式统一组织实施。三是组网式异地同训。针对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巩固部分,采取“专家授课、线上答疑、网上作业”等形式,走开异地同步教、资源共享练的路子。民兵专业分队采取这些组训方式,既可以节省训练资源,又可以把专业课目训全训精。

  向战备战,集成组织任务行动训练。任务行动训练,是民兵执行应急应战任务的预演,也是事关能否履行支援保障打赢职能的关键。进入新时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加速演进,呈现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未来战争又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民兵军事训练须纳入未来信息化智能化联合作战一体筹划,在观念上、组织上、训法上都应与时俱进,用体系标准、部队需求、任务需要牵引民兵任务行动训练。针对“训练模式单一、训练水平难提高”等现实问题,着眼“融入体系、有序衔接”要求,采取3种方式组织民兵任务行动训练。一是牵引式自训。以战区为单位,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对接任务部队,让部队提需求,明确编训力量、主要任务和训练重点。驻军所在省军区依据任务部队需求下达训练任务和训练计划。编兵单位按照对口保障单位需求,需要什么就训什么,什么弱就训什么,始终用任务牵引训练。二是模拟式演训。依托各级民兵训练基地,根据支援保障预案,组织省、市、县三级首长机关及国动委带任务行动民兵分队,开展线上作战要素作业、课题演练、战法研究,检验各级指挥员指挥决策及分队协同与保障能力。三是嵌入式合训。利用各种联合训演契机,把民兵分队编入联合作战体系,与参演保障对象一起,进行任务行动训练,熟悉支援保障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提高支援保障协同能力。同时,依托挂钩训练机制,把执行对口支援保障任务的民兵分队,编入任务部队一起进行训练,学习信息化智能化先进理念,运用丰富训练资源,帮助民兵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支援保障打赢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