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向江海——中国古代战船(上篇)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10-16 11:48:37

  乘风破浪向江海

  ——中国古代战船(上篇)

  ■曹 波  

中国航海博物馆展出的春秋时期吴国大翼战船模型。资料照片

  水战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海战,是世界战争史上重要的作战形式,我国也是最早诞生水军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史料就有大规模水战的记录。得益于造船业的兴起,中国古代战船发展迅速、种类繁多,逐渐出现江海两用乃至专门用于海上作战的战船。这些战船成为平定海患、保卫海疆的神兵利器,为中国古代海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就开始创造竹筏与独木舟等水上交通工具,以跨越江河湖海。20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中,挖掘出8支木桨、1只微型陶舟模型和大量水生动物遗骸。这次考古发掘证明,早在7000余年前,河姆渡人就已具备制造舟船的能力,使人类的活动实现了从陆域向水域的扩展。根据甲骨文中的“舟”字及与“舟”字有关的字,推断早在距今3500年至3000年的殷商时期就已出现早期舟船文明。西周时期,造船工艺进一步发展,并出现名为“苍兕”的主管舟船的官员。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处于长期混战状态,特别是在水路纵横的南方地区,水战逐渐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在此背景下,楚、吴、越等国纷纷建立庞大的舟师(即水军)。其中,吴国凭借其濒江临海的独特地理优势,造船实力最为雄厚,其战船种类繁多,包括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

  大翼作为主力战船,分上下两层甲板,上层为士兵战斗区,下层为划船区。该船采用狭长船型设计,长12丈、宽1丈6尺,配备近百名士兵,其中50名专职桨手的配置使其具有显著航速优势。中翼船体长9丈6尺、宽1丈3尺,编制与职能类似大翼但规模较小,通常作为配合大翼执行任务的辅助型战船。小翼船体长9丈、宽1丈2尺,体型较小、机动性强。作为古代海军装备的标志性装备,大翼与中翼、小翼共同构成吴国水军的核心战力,其建制模式对后世战船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楼船的显著特点是船体上层建有多层木楼,用于侦察眺望,也可搭载弓弩兵进行俯射。突冒则以其船艏的冲角,成为撞击敌船的有力武器。桥船作为灵活轻快的小型战船,在水战中可用于冲击敌阵,往来游击。除上述战船外,吴国还有一种专供国君乘坐的战船,称作艅艎(亦称余皇)。该船作为指挥船,形体高大,装饰华丽,装备齐全,相当于后世海军舰队中的旗舰。

  史书记载的公元前549年的吴楚水战,是我国关于水战的最早记录。此战中,吴国成功抵御住楚国筹备多年的舟师进攻,使其无功而返。公元前525年的长岸之战中,楚军大败吴军,并一度俘获象征吴国王权的艅艎战船。被楚军缴获,实乃吴国舟师之大辱。吴帅公子光派勇士伪装成楚军,深夜潜入楚营,在混战中重夺艅艎而归。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即位成为吴王阖闾后,任用伍子胥整顿军备。当时各国已积累步车协同作战经验,而新兴的舟师水战正在发展。伍子胥建议仿效陆军训练水军,建立纪律严明的舟师体系。此后吴军舟师实力提升,多次击败楚军甚至迫使其迁都。公元前485年,吴将徐承率舟师从海路奇袭齐国,虽因不熟悉水文及战术失误而败,但此役作为中国首次海战,展现了春秋末期舟师装备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水军与战船技术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以吴、越、楚为代表的南方诸侯国和以齐、越为代表的沿海国家,在长期水战中不断改进战船功能与形制,并创新水战战术。这些实践不仅形成了水战的基本战术原则和舰队编成模式,更为后世水军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