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军事医疗后勤装备发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国际军事      2025-10-24 14:43:41

  漫谈军事医疗后勤装备发展

  ■陈韵宇

  在今年俄罗斯红场“胜利日”阅兵活动现场,俄军ZSA-UK“透镜”装甲救护车亮相。这款以“台风-K”装甲运兵车为底盘的装备,车体正面可抵御155毫米炮弹破片冲击,车内空间布局实现伤员分类与医疗操作分区管理,配备基础生命支持设备,让重伤员在转运途中可以接受心肺复苏、加压输液等关键紧急处置,无需等待抵达固定医疗点,为战场救治筑起安全屏障。

  无独有偶。瑞士也推出新一代“鹰V”装甲救护车,这款车被称为“战场移动ICU”。车内配备多参数监护仪和12导联心电图机,数据可存储供后续诊断,双侧可展开担架床,同时对2名重伤员开展心肺复苏等生命支持。值得关注的是,“鹰V”搭载的卫星通信系统能与北约医疗网络实现实时互联,转运过程中伤员的生命体征、伤情变化等数据可同步传输至后方医疗中心,为后续救治争取时间。

  军事医疗后勤装备有着一段漫长的发展史。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使用医疗器具和中草药救治战伤的记载。秦汉时期,早期外科技术开始应用于战伤治疗,华佗用外科器具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在西方,古罗马军队也为士兵配备裹伤包,并应用简易担架运送伤员。

  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涌现,现代军事医疗后勤装备应运而生。从制式担架、装甲救护车,到医疗帐篷和箱组,再到后来以方舱、车辆、飞机、医院船为主的医疗救治平台,以及野战CT、单兵生命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高科技装备,让战场医疗救援变得更加高效安全。近年来,在科技革命与战争形态演变的双重驱动下,军事医疗后勤装备加速迭代,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模块化与集成化。通过将不同医疗功能模块进行组合,既能满足分散部署时各作战单元的独立医疗保障需求,又能在需要时快速集成,形成大规模的医疗救治能力。这种模块化与集成化设计,提高了医疗装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瑞典萨博公司研制的“可部署医疗救治系统”,采用高度模块化设计,既能独立运行,又可互联互通,必要时能快速组合,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野战医院。

  智能化与无人化。借助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装备可实现自主运行,不仅提高了伤员搜救效率,还能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降低医护人员伤亡风险。德国一家公司研制的电动六旋翼医疗无人机,于今年投入实战测试,可在51公里范围内运送伤员,巡航时速达到86公里。该无人机集成战场管理系统与伤员撤离协调单元,可在撤离过程中对伤员生命体征实时监控。

  便携性与高适应性。战场上环境恶劣,对医疗设备的便携性和极端环境适应性要求很高。从单兵携带的急救设备,到可快速部署的医疗帐篷、手术台等,军事医疗后勤装备朝着轻量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并具备防水、防尘、防震、耐高低温等功能,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可靠运行。法国一家公司研制的便携式超声扫描仪,可装入单兵医疗背囊,满足恶劣战场环境使用需求。

  军事医疗后勤装备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重新定义战场生命救治的“黄金时间”。未来在新的战争形态下,各种高新武器必将层出不穷,对战伤救治必然提出更高要求,谁能在“生死门前的争夺”中赢得主动,谁才能保持强大又持久的战斗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