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十三年坚持在太行山找寻八路军烈士遗骸。在他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我们一起接英雄“回家”
■原益峰 常珍珍 徐姗

太行山一角。谭 燕摄
“太行山上动兵刀呀,英勇善战八路军。三十亩呀黄崖洞,歼灭战好威风……”
秋日的太行山,在绵绵阴雨中更显巍峨。这天一早,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孔家峧村,年过半百、两鬓微霜的村民郭海波,哼着《庆祝反扫荡胜利小调》,又踏上通往村西北八路军无名烈士陵园的山路。他边走边仔细查看,不时弯腰清理台阶上的碎石、枯枝,“路要弄干净,不然八路军英烈‘回家’会硌脚。”
走进陵园墓室,25具存放八路军无名烈士遗骸的棺椁整齐排列,像集合列队的士兵。这些烈士遗骸是郭海波用13个春秋,从黎城山区的悬崖峭壁、深山石缝中找寻回来的。“八路军英雄们,我又来看你们了!”郭海波半蹲着,轻抚棺椁,像是怕惊醒熟睡的人。“这些天,来看你们的人太多了。大家伙都没有忘记你们……”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郭海波的双眼……
“不能再等了,必须背回去,让他们有个安息之地”
2009年深秋的一天,郭海波陪着同村70多岁的退役老兵何根旺回家,行至后山时,山脚下一具半掩在腐叶中的遗骸,突然闯入眼帘,让他心头一紧。
“这是老八路的遗骸!应该是被野兽叼到这里的。”何根旺笃定地说。
“八路军都是英雄,怎么能这样……”眼前的景象让郭海波无法释怀。
80多年前,八路军第115师、第129师先后挺进晋东南,在黎城创建了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不仅黄崖洞兵工厂、冀南银行等重要机构选址于此,八路军被服厂、制药厂、医院、抗大分校等众多机构也散布其间。孔家峧这个隐蔽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则成为八路军后勤补给的一处秘密基地。但这具遗骸到底是不是八路军战士的,郭海波脑海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带着疑问,郭海波开始走访十里八村参加过抗战的老民兵和儿童团团员。“当时有个八路军战士牺牲了,咱们就用门板抬上山,放进了崖缝里”“后山的崖缝里安葬有一名号兵,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里面还有个陪葬的军号”……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但这些片段记忆终究也没能证明那具遗骸究竟是不是八路军战士的。
时间一晃就是3年。2012年,郭海波在整理自家老宅时,无意间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两口陶瓮。“里面放着我曾祖父郭建仁为八路军记账的数千份账单,有账目表、借据、支取记录,还有雇工合同、证明等等。”郭海波说,“之前就听爷爷讲,曾祖父当时是村干部兼村医,秘密加入抗日组织,为八路军筹粮管账,八路军还在我们家住过,没想到这都是真的。这些单据上的部队和日期,与黎城当时发生的战斗以及老人们讲述的情况,基本都对得上。”
带着这些发现,郭海波找到时任黎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广兴。“八路军后方医院长期驻扎广志山,由于日军封锁,药品奇缺,八路军伤员感染病亡率很高,仅在黎城,安葬八路军烈士的地方就有100多处。”熟悉当地红色历史的孙广兴说,黎城地处太行山深处,土层浅薄且石砾含量高,遇上紧急战事,烈士的遗体只能草草掩埋在石壁崖下。
次日,郭海波便再次来到之前发现那具遗骸的地方。由于自然灾害,那个山脚处再次被破坏,遗骸只剩下一小部分。瞬间,一种自责涌上郭海波心头,“不能再等了,必须背回去,让他们有个安息之地!”
带回去放在哪里?几经思量,郭海波把装着遗骸的袋子放到了地窖里。不承想,妻子去地窖翻菜时,被吓了一跳。
很快,不仅全家人反对,连村里不少人都认为郭海波多管闲事,但郭海波态度坚定:“他们是为我们牺牲的,现在连遗骸都快没了。这个事我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就不能无动于衷!”
从此,郭海波踏上找寻八路军烈士遗骸之路。这一找就是13年。

郭海波在崖壁缝隙间找寻烈士遗骸。黎城县人武部供图
山路难行,每次进山,郭海波都要带一把镰刀、一个布袋,用镰刀砍掉挡路的荆棘,用布袋收殓烈士的遗骸。“坡度最大能达到70度,我经常是手脚并用地前进。”郭海波说,划伤擦伤是常事,好在自己从小在山里长大,这点皮外伤不算啥事。
“越找越心酸!”郭海波说,因为风吹雨淋、野兽叼咬,大多数遗骸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只剩下很少的骸骨。一次,他找到一具完整遗骸,还残留着八路军军装。“之前就听老人们讲,北山的岩缝里有具山西五台县的八路军战士遗体,找了好几次才找见。后来的DNA检测结果证实,那名烈士就是五台县人。”
上山的次数多了,郭海波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哪种山形、什么崖缝可能有烈士遗骸,基本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再加上老一辈的口述,他的成功率越来越高。13年来,郭海波的足迹遍布黎城的深山险地,共找到并背回来25具八路军烈士遗骸。“基本完整的遗骸,只有5具。”郭海波含泪说道。
“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但现在有条件了,我要尽己所能给烈士们安个‘家’!”随着找到的遗骸越来越多,郭海波的这个愿望也愈发强烈。
“你为八路军烈士安家,咱们全力支持你”
“村里的老人们带头站出来支持我。”郭海波说,自从大家弄清楚他找的是八路军烈士遗骸后,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得知烈士墓要选址,村里的老人们强烈要求把墓地放在村子附近,“得选个方便后人瞻仰、祭拜的地方,让子孙后代都能记住八路军英烈。”

当地群众参与烈士墓修建。贾 惠摄
修墓要先修路,修路就要占用沿途村民的山坡地。“占地对农民来说可是天大的事。”郭海波心里直打鼓,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去商量。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忐忑不安地说明来意后,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你为八路军烈士安家,咱们全力支持你。”
村民何红斌的话让人动容:“咱家这块地,你想咋用就咋用。八路军当年为咱们流血牺牲,咱还能舍不得这点地?”
墓址选好后,郭海波开始多方协调施工的机械设备。就在这时,孙广兴带着县里的“红头文件”来到村里。他告诉郭海波,县里决定将孔家峧村列入“红色百村工程”保护建设规划,支持他建设八路军无名烈士墓。
开工后的那些天,孔家峧村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扛着铁锹,推着独轮车,一锹土一车砖,修起了大合葬墓和通往墓地的土路。
“大家来祭奠,得有个落脚的地方。”2017年,郭海波决定在陵墓周围拓出一块平地方便祭奠。这次他自掏腰包,请来村里的工程队。不承想,工程刚进展到一半,材料费、人工费就远超郭海波的预算。
正当郭海波一筹莫展时,工程队负责人付保太站了出来:“工程队这块缺的钱,我先垫上!给先烈安家,你老郭能拿出自己的家当,咱垫点钱算什么?”
在付保太的支持下,祭奠广场顺利完工。为此,郭海波郑重地给他打了一个13万多元、没有明确归还日期的欠条。此后不久,长治市一家建筑企业负责人石红岩又义务修建了从山脚到陵园的台阶。
“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也在跟进。”黎城县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2018年,市县两级积极争取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对孔家峧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并将郭海波家的祖宅改造成八路军红色记忆展览馆分馆。2021年,八路军研究会巍巍太行专项基金“让抗战烈士回家”项目投入资金和人力,对烈士墓进行修缮,并立起“太行山八路军无名烈士纪念碑”。

郭海波(右一)和遗骸鉴定工作人员合影。黎城县人武部供图
今年,烈士遗骸鉴定工作也在社会各界帮助下逐步展开。八路军研究会、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团队先后来到孔家峧村取样,借助法医人类学鉴定和同位素分析,解析遗骸的地理来源。目前,首批鉴定结果显示,这些烈士的家乡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这恰好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范围。
这个消息让郭海波激动不已:“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下一步就等烈士后代来匹配认亲了。”
“你温暖了牺牲的烈士,让我们来温暖你”
今年清明节,央视新闻频道在特别报道《家国清明》栏目中,对郭海波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日,央视新闻微博以《他用13年从太行山背回25具烈士遗骸》为题转载该视频,阅读量突破650万,冲上微博热搜榜,近百家国家级、省级门户网站转发。
这些报道让郭海波在太行山上寻忠骨的故事,迅速传开并引发热烈反响。在成千上万被感动的网友中,拥有250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陈佳军就是其中之一。
“央视报道郭大哥的事迹时,我们正在甘肃帮助瓜农卖瓜。瓜一卖完,我们直接从甘肃赶到了黎城。我们就想帮帮这位了不起的农民大哥。”陈佳军告诉笔者,8月7日,他专程来到郭海波家,和郭海波一聊就是大半天。听到郭海波想根据遗骸鉴定结果为每名烈士单独修墓立碑时,他当即决定留下来和郭海波一起干。
“郭大哥为这些八路军烈士能‘回家’,不仅付出十几年的光阴,还背上十多万元的债务。我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发自内心地想帮他做点事情。”陈佳军话语真诚。
测量场地、运送物料、立碑垒墙……施工期间,陈佳军全程参与,和工人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起作业,并用镜头记录施工现场的每一天。

当地小学生向新落成的烈士墓献花。章德辉摄
历时22天,耗资14万,陈佳军按照郭海波的愿望完善了烈士陵园的设施,修建30座墓穴和墓碑,建起八路军英勇奋战剪影墙等。竣工那天,当村民和孩子们手捧鲜花,唱着《庆祝反扫荡胜利小调》前来祭奠时,郭海波落泪了。
临走前,看到郭海波把老宅腾出来作为红色记忆展览馆分馆后,全家挤在狭小的土屋里,女儿考上大学因交不起学费面临放弃时,陈佳军又悄悄给郭海波留下一个装有现金的信封,让他给女儿交学费……
这段经历被制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后,收获点赞近150万,转发近9万次,网友留言近8万条。
媒体的接续报道,让郭海波的事迹传播得更加广泛,一场爱心接力也随之展开。
100元、1000元、2000元……“帮我向烈士献一束花”“清明的时候,帮忙给先烈买点好吃的”“这点心意可以用于您和家人的生活”……许多网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郭海波,向先烈表达敬意,向他表示感谢。
“你温暖了牺牲的烈士,让我们来温暖你。”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网友,通过短视频平台私信郭海波,并捐款1.2万元。在郭海波一再追问其姓名和用途时,对方只回了一句:“我叫华夏儿女,用途你看着安排就行!”
一位陕西网友专程驱车来到孔家峧村祭拜英烈,向郭海波表达敬意,临走前留下1000元现金。一些本地捐赠者,怕郭海波不接收,就直接将钱交到村委会,说用于抵扣郭海波建陵园时欠下的工程款……
“很感动,很温暖……”郭海波红着眼眶说,每一笔捐赠,他都有详细记录,每一笔支出他都留有凭证,并一一告知捐赠人。

社会各界人士在八路军无名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王孝玔摄
从感动他人,到被他人感动,这是一次爱心回报爱心的接力。郭海波,这位普通的太行山农民,用他的执着与坚持,让长眠于太行山上的八路军烈士得以“回家”,让崇敬先烈的人们有了缅怀之地。正如陈佳军所言:“郭海波不仅找回了烈士的遗骸,更找回了大家对英雄的崇敬之心。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接英雄‘回家’!”
版式设计:王秋爽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