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长的穿刺针,比筷子略细,要从患者骨盆处拧转着扎进去——第一次握针时,我手心全是汗……”回忆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的初次骨髓穿刺操作,来自台湾地区的林炤亿至今记忆犹新。这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五年级学生,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主办,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教育厅承办的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广东)中,以“实习医生”的身份走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启了从课本理论迈向临床实践的人生新程。
林炤亿与中医的缘分,早在台湾时便已萌芽。此前他在台湾从事物理治疗工作(或称康复师),工作中发现许多康复调理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理念不谋而合,“最初只是好奇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症,但真正跨越海峡来到广州学中医,尤其是走进临床后,才懂这门学科里藏着的责任与温度。”
2025年7月,林炤亿的实习首站落在了广中医一院忙碌的血液科。初入临床的他,每天的工作从最基础的问诊与病程记录开始——耐心引导患者梳理病情,从零散的叙述中提取“有用信息”,再逐字逐句整理成规范的病程档案。“课本里的病例都很‘标准’,症状与证型对应清晰,但现实中的患者症状总在‘混搭’。”他笑着举例,曾遇到一位疑似骨髓瘤的患者,既有关节痛,又有乏力,还夹杂着皮肤瘙痒,“刚开始辨证时,总像拼错了拼图,不知道该往哪个证型上靠。”正是导师和师兄的耐心指导,帮他度过了这段迷茫期,“那种亲手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的感觉,比任何课本知识都更鲜活、更有力量。”
实习期间,一位病危患者的救治经历,让林炤亿深刻读懂了医者的使命,“前一天还能正常聊天的患者,到了晚上突然心律失调、意识模糊,第二天就需要插胃管维持营养。”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疾病进展之快”的残酷,但这里的经历让他对中医的信心愈发坚定。“有位老年糖尿病患者,总说口干舌燥、夜里睡不好,医生在药方里加了麦冬、玉竹等滋阴润燥的药材,喝了一周后,患者特意说现在喝水量少了一半,能睡整觉了。”看着患者的血糖波动逐渐平稳,林炤亿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医“辨证施治”的魅力。这种“看得见的疗效”,也让他开始尝试用所学帮助身边人:给台湾的家人开祛湿药方,帮同学调理失眠,“每次听到他们说‘有效果’,那种成就感都让我更加确定,选择中医这条路没有错。”
更让他感到温暖的,是跨地域的联结:实习团队里来自各地的同学,大家都用普通话顺畅交流,彼此分享学习心得。遇到说粤语或潮汕话的老年患者,就拉着会方言的同学当“翻译”,“刚开始觉得像听‘天书’,听多了也能猜个大概,这种‘一起解决问题’的氛围特别好。”
除了临床实习,暑期实习活动还安排了多场研学参访,随团走进广州中山纪念堂,近距离体会这座中西合璧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欣赏到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与岭南民俗艺术;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他参观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广东文学馆,透过艺术与非遗展陈更直观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与传承。这些研学活动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加深了他对内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如今,为期一个月的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虽已结束,但林炤亿的本科临床实习仍在继续。谈及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我计划毕业后在大陆考研深造,未来想留在广州从事中医工作。”
他很希望给台湾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鼓励他们来内地看看:“课本里的知识是死的,但内地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多元的病例,还有浓厚的中医发展氛围,只有真正走进临床,才能读懂中医的魅力。”
来源:央视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