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张华:《上海公报》的当代启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

张华

张华,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台研所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成员。

 作者 张华

     近日,两岸都举办了纪念台湾“二二八事件”70周年的活动,并希望能从该悲剧中汲取经验教训。实际上,2月28日还是中美发表《上海公报》45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公报》作为中美两大国开启历史性正式接触的关键一环,其历史意义和影响远大于台湾的“二二八事件”,更加值得纪念和思考。

    重温历史

     1972年2月21日,经过中美外交人员持续不懈的努力,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国务卿罗杰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人飞越曾经阻隔中美两国20多载的太平洋,开启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任美国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总统第一次对还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访问。

    尼克松在华为期一周的访问中,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会面,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5次会谈。其中,双方着墨最多的莫过于台湾问题。最终,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后史称《上海公报》)正式发表,阐述了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立场看法,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尤为值得关注。

    中国政府在《公报》中指出,台湾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或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也在《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确认了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当代启示

    之所以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并重温《公报》中的每一个文字,在于它留下了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启示。

     首先,台湾问题难以彻底阻断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大陆一直认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美国方面虽不一定同意这样的看法,但也认为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绕不开的绊脚石。在二战结束后的数年内,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美之间虽有大使级会谈等接触管道,但中美关系一直处于对立对抗状态。尽管如此,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一方面有发展双边关系的共同利益,同时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责任,因此两国最终还是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目前,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三方关系中也出现了类似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特朗普当选后,坚持反建制的“特朗普路线”,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挑衅中国大陆的做法。12月2日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创下中美建交后美国侯任总统与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通话的首例。此外,特朗普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断质疑坚持“一中政策”的必要性。对此,美国内保守势力和岛内“台独”分子兴高采烈,以为美国重新走上赤裸裸地“以台制华”的道路上,台湾将在中美关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但是,事情的发展很快打破了这些人的幻想,特朗普最终与习近平总书记通电话,而且双方的会面或将在不久的将来举行。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没有在台湾问题上任性,承诺遵守“一中政策”。

     其次,求同存异是中美能够达成谅解的重要法宝。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各方面的利益绝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成为双方因噎废食、走向对抗的理由。中美在处理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分歧时,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求同存异。

     《上海公报》的发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上文所述,尼克松访华并不是因为中美之间解决了所有的分歧,而是希望透过双方高层的接触推动问题的解决;《上海公报》采取各说各话(而不是达成共识)的方式阐述中美各自的立场,相互之间对于不同的看法并不进行驳斥;《上海公报》的很多用词有非常强的模糊性(这成了后来中美很多争执的来源),这并不是双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出于达成更大的共识的需要。

     经过30多年的竞合,中美仍未就台湾问题达成百分百的共识。目前,美国仍然执意于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尤其是不断对台出售武器装备。2016年底,美国国会通过所谓的“国防授权法案”,叫嚣提升美台军事人员的交流层级。在两岸关系上,在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切断了与台湾所有的官方沟通管道,这也让美国对中国大陆表示了不解。然而,中美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影响台海地区和平稳定,都反对台湾加入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组织,这就足以搭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求同”的基础。更遑论,中美在全球经贸发展、打击恐怖主义、国际治理方面有着更大的共同利益。

     再次,“以斗争求团结”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是实力原则,在现实主义信仰浓厚的美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互动的历史,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美国只尊重有实力的对手,唯有坚守底线、敢于斗争才能使美国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前,美国对中国进行了20多年的封锁和遏制,在国际层面全面压缩中国的生存空间。在朝鲜战场上,中美甚至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美底线对抗的结果是,美国并未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相反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拼搏、坚韧不屈的品质,让美国意识到消灭共产党政权是不可能的任务,也才使美国转变观念采取“联中抗苏”的策略,也才有了尼克松主动访华和《上海公报》的签署。

     前一阶段,在特朗普不断试探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底线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予以了坚决的回应。在“川蔡通话”后,中国大陆除了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予以反对和谴责外,海空军(包括航空母舰)数次绕台,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中国大陆的军事实力和反对外部干涉的决心。台湾的“邦交国”圣多美—普林西比与台湾断绝任何官方往来,转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与中国建交。中国大陆的反制措施,让特朗普看到了中国大陆并不是软弱可欺,“一中政策”并不能够进行买卖。因此,特朗普团队很快就改口承认“一个中国”政策,特朗普还主动与习近平总书记通话作出承诺。 (作者 张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博士)

     华夏经纬网专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