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从哈尔滨巨型雪人到自贡灯会“精卫女神”,为何火出了圈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门评论      2022-01-12 10:21:07

  地方城市形象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1月9日,一个巨型雪人亮相冰城哈尔滨松花江畔,由于造型亲切可爱,引发不少关注。据了解,这个戴着红帽子、红围脖,嘴角上扬的巨型雪人,高约18.5米,宽约13米,用雪量2000余立方米,堪称雪人中的“巨人”。

  这不是哈尔滨第一次在松花江畔“堆雪人”,去年这里是一只尖鼻子的雪人,堆雪人似乎成了这座城的乐趣。但出现在公共领域的雪人,暗含了一种城市的审美。而最近在社交平台刷屏的还有四川自贡灯会的“精卫女神”。“精卫女神”是今年四川自贡灯会展中的装置之一,一经展出就成为今年灯会的“新网红”。

  事实上,无论是巨型雪人,还是“精卫女神”,当这些形象对外展出的时候,城市的特征和地点在“这张名片”下被放大、被审视、被评价,进而成为城市形象认同的一部分。它们更像是为这座城量身打造的城市名片,是城市的“文化地标物”。

  相比于城市的地标建筑物,“文化地标物”更能体现城市的温度,这个“温度”与城市的“硬件”无关,它可以是街市上普通人的态度和行为,可以是公共服务中的人性化,也可以是城市中能够体现城市审美的文化装置……这是张文化软名片,一经展示,就代表了城市形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不容小觑。

  不同于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物,“文化地标物”受气候、风俗的影响,有“限时艺术特展”的意思,既能代表城市形象,又能代表城市的公共审美和公共价值观。虽然“公共审美”是个抽象概念,但往往以城市建筑、城市装置的形式出现,建筑、装置的设计品位对这个城市风格和城市形象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需要认识到的是,城市的环境、地域生活的烙印给了建筑以个性,这种个性反过来也形成了城市的独有魅力。这些“文化地标物”的特色在于能否脱胎于当地的地域与生活,当地的气温、天气、日照、生活习惯等都会在“文化地标物”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让“文化地标物”有了“个性”,就像雪人之于哈尔滨,“精卫女神”之于自贡。

  有网友评论,被自贡灯会刷屏后,还意外发现它竟是美食之都。这体现了城市“文化地标物”影响力的广泛性,能让城市的其他面相也脱颖而出。

  曾有人吐槽,我们的城市形象越来越千篇一律。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气候与生活习惯很难在城市建筑上打上烙印,尽管不少设计师尽力去设计不一样的建筑形态,但城市面貌却越来越单调。而“文化地标物”就是这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形态中的个性,其弥补了城市规划中地域性的缺失,让城市更有特色。期望越来越多这样的“文化地标物”在城市中涌现,给城市生活增色。(丁慧)


文章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徐亚旻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