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新疆叶城烈士陵园背后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04-08 10:37:50

  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

  ——新疆叶城烈士陵园背后的故事

  ■纵 恒 蒲杰鸿 中国国防报记者 张 强 特约记者 冯 毅

  皑皑冰川,巍巍昆仑。在有“雪域昆仑第一城”之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200多位各族英雄烈士长眠于此。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烈士陵园是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阵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一批批部队官兵、各界群众来到叶城烈士陵园祭扫。一段口口相传了60年的故事,就此缓缓打开。  

  南疆军区某师官兵整齐列队进入叶城烈士陵园。唐亚云摄

  老班长的英雄事迹激励军心士气

  春日的烈士陵园,松柏挺拔,满目苍翠,静谧而肃然。南疆军区某师官兵代表在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前庄严列队,敬献花圈、擦拭墓碑……

  “老班长,我们来看您了!”来到一座墓碑前,看着“司马义·买买提”的名字,上士玉买日·达吾提的眼睛湿润了。玉买日是“司马义·买买提战斗英雄班”第19任班长。每逢清明,他都要到老班长司马义的墓碑前祭奠,向他汇报战友们的表现。

  60年前的一次战斗中,司马义和战友们乘车执行任务。行至一片开阔地带,一股敌人居高临下,对他们疯狂扫射。危急时刻,司马义端起冲锋枪猛烈还击,将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为战友反击赢得宝贵时间。他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像司马义一样,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令人荡气回肠:罗光燮烈士在战斗中失去左脚,在不能站立、没有排雷工具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向雷区滚去,用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道路;王忠殿烈士在战斗中将爆破筒插入敌人的碉堡,敌军企图推出时,他毅然用身体抵住,引爆碉堡;罗哲根烈士在战斗中腹部遭重创,他强忍剧痛继续战斗直到牺牲;潘发枝烈士在攻打敌军时被弹片击中头部晕倒,苏醒后仍顽强冲锋,接连摧毁敌人的两座碉堡……

  “我曾为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选择艰苦的边关而苦恼,他们却为守卫这片热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班里的上等兵陈寿宽是一名大学生,来到部队后,繁重的训练任务和单调的戍边生活,一度让他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跟英勇献身的老班长们比起来,自己吃的这点儿苦算得了什么!”像陈寿宽一样,不少官兵都曾有过迷惘、困惑,但他们只要走进叶城烈士陵园,重温英烈们的事迹,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精神便获得一次洗礼。

  其实,对于驻军部队官兵来说,心中的英雄从未远去。60年来,“司马义·买买提战斗英雄班”所在连队一直保留着老班长的床铺。每天晚点名时,连队干部首先呼点司马义的名字,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用最响亮的声音表达对英烈的崇敬。

  崇敬,更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近10年来,这个班有20多名战士成长为连队骨干,其中6人考入军校、4人被保送入学,全班数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在连队参加演习演练活动40余次,担负各种急难险重任务10余次,在上级比武竞赛中获奖30余次。

  一家三代人的守墓故事深情延续

  许多来到叶城烈士陵园祭扫的人,都会专门为陵园东北角的一座墓碑献花。这座墓碑的主人叫艾买尔·依提,他是一名老兵,曾在这里守墓4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艾买尔1960年参军,1962年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968年光荣退伍返乡,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中学校长。当听说叶城县民政局招人守烈士墓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年,与我在一个战壕里战斗过的6名战友,都安葬在了叶城烈士陵园,我不能让他们感到孤单寂寞。”艾买尔生前经常对妻子说,他曾与司马义·买买提及其他几名战友约定,如果他们几个人中有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要帮助扫墓。

  1970年,艾买尔履行与战友生前的承诺,带着妻子和出生6个月的儿子艾尼瓦尔,搬进了陵园旁边的小平房,开始了一家人的守墓生活。

  叶城县靠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旱少雨,荒凉萧瑟。为了让长眠的战友有一个好的安息环境,艾买尔带领家人,动手种植树木。

  附近没有水,艾买尔就赶着毛驴车去远处拉运;为了抵御风沙,他自己打土块,垒起一排土墙护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艾买尔和家人在往昔寸草不生的陵园里,种活了6000多棵树木。

  烈士陵园是当地的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艾买尔义不容辞地担任陵园讲解员,无论前来瞻仰的人有多少,哪怕只有一个人,他都会饱含深情地讲述英烈们的战斗故事。

  对此,叶城县老教师王林记忆犹新。30年前,王林来到叶城县支教。边陲小城经济落后,环境恶劣,本可以调回内地工作的王林,看到很多像艾买尔这样的人无怨无悔的坚守,才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2006年,艾买尔的儿子艾尼瓦尔遵照父亲的心愿,调到陵园工作。“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知道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牺牲时大多20岁左右,很多没有后人。我接爸爸的班,当好烈士的后人,给这些可亲可敬的叔叔们守陵尽孝。”

  2017年,73岁的艾买尔因心脏病去世。临终前,他要求将自己葬在陵园的一角,继续陪伴亲爱的战友。

  这位为英雄守墓的老人,离开时也受到英雄般的礼遇。艾尼瓦尔说,父亲走的那天,各行各业的群众自发来到陵园为他送行。虽然他们父子不是土生土长的叶城人,可叶城人民早就把他们当成亲人看待,这更坚定了他继续守陵的决心。

  “父亲是全国道德模范。他生前常说,没有这些烈士,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坚守在这里,就是要让人们记住这个道理。”艾尼瓦尔已年过半百,他的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如今也能走上台讲英烈故事了。艾尼瓦尔说,看守烈士陵园是家族的使命,他会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继承先辈的事业是最好的纪念

  清明节期间,来到叶城烈士陵园祭扫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这其中就有司马义的外孙女姑丽米热·艾尼瓦尔。姑丽米热每年都会来到这里,即便来不了现场,也要通过视频“看望”外祖父和他的战友。

  2015年,以优异成绩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的姑丽米热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成为新疆军区某旅的一名军医。8年来,无论是高原巡诊还是一线救援,姑丽米热都主动报名参加。她说,每次走上任务一线,都感觉在和先辈先烈们同行,她的内心就特别坚定。

  姑丽米热的母亲、司马义的女儿阿娜尔姑丽·司马义,就是一名军医,曾长年奔走在喀喇昆仑,为边防官兵和驻地群众消除病痛。司马义一家三代人先后有19人从军,他们在天山南北的座座军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在3000公里外的河南省焦作市,王忠殿烈士的外甥女陈海霞,为了把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和丈夫一起拿出半生的积蓄,用3年时间收集、整理烈士的事迹材料、战斗和生活实物,建起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战斗英雄王忠殿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的建设得到叶城档案馆、烈士陵园以及部队的大力支持。”陈海霞说,让她特别欣慰的是,各级对英烈褒扬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清明节期间,有几十名老兵走进陈列馆。河南籍老兵冯大山曾在南疆军区服役,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专门带着上高中的儿子来陈列馆参观。进馆没多久,老冯的眼眶就红了,儿子冯程的眼神中却透出了光:“守卫边疆的英雄很伟大,将来我也要去当兵守边疆。”

  “风萧萧的路上,多少金戈铁马和多少雨雪风霜。你一定在路上,征尘依然飞扬……我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我看到鲜花开满山岗。”陈海霞至今记得第一次跋山涉水来到叶城烈士陵园时,听到的这首名为《在路上》的歌。

  在王忠殿墓碑前,那张烤在瓷片上的黑白照片是她对舅舅唯一的记忆。她慢慢蹲下来,从不同角度拍了照片和短视频,发给亲朋好友,也发到河南籍老兵微信群里。每到清明,她都会在陈列馆展出这段影像。

  “他们离去了,把幸福安宁的生活留给我们,我要守护好他们的英魂。”每当听说有的烈士亲属因为路途遥远,或因为经济拮据,或因为年龄大了,难以前往烈士长眠之地祭奠,陈海霞就会捧上一束花、带上几瓶酒,去烈士墓前替他们圆了心愿。

  无论是穿军装的姑丽米热,还是不穿军装的陈海霞,叶城烈士陵园乃至所有安葬英烈的地方,都是她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但她们没有停留在感情的倾诉、愿望的表白上,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努力,为国防建设增砖添瓦。因为她们心中清楚:继承先辈先烈的事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全国道德模范艾买尔·依提生前带着两个孙子在叶城烈士陵园扫墓。新华社发  

  驻地学生聆听部队官兵讲解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的事迹。杜家尧摄  

  河南省焦作市群众参观战斗英雄王忠殿事迹陈列馆。雒长雨摄  

  清明节期间叶城军民来到陵园祭奠英烈。张腾飞摄

  弘扬英烈精神正当时

  ■梁五一

  4月5日是清明节,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有的网民将两个日子联系起来感慨道:正是有了先辈先烈的牺牲奉献,才有坚如磐石的国家安全。有的网民对广泛开展的“云端”祭奠英烈活动加以引申:一个国家对英烈的尊崇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安全围墙的高度。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英烈褒扬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英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传承英烈精神,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梁;继承英烈遗志,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我国西部边陲重镇新疆叶城县,有一座安葬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牺牲官兵的烈士陵园。在过去很长时间,叶城烈士陵园并不为世人熟知。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兴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从叶城传向四面八方。

  长眠于叶城烈士陵园的英烈,只是新中国英烈的沧海一粟。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身,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在这个“万物清洁而明净”的时节,人们通过“线上+线下”这一新的方式缅怀他们、学习他们,英烈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得到进一步弘扬。

  实现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弘扬英烈精神正当其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前进的路上仍然有“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突破,仍然有“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唯有继承和发扬英烈们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才能在严峻考验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昂首阔步地跨过一山再越一壑。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要像英烈那样坚守理想信念,始终听党话、一心跟党走。“靠人民,支援永不忘。”要像英烈那样忠诚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要像英烈那样保持钢铁般的斗争意志,强敌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闯关夺隘的骄人战绩告慰先烈、不辱使命。

作者:纵恒 蒲杰鸿 张强 冯毅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