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发射成功 “问天”踏上问天之路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2-07-24 15:40:45

  【华夏经纬综合媒体报道】: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4次飞行任务,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问天实验舱几大看点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看点一:国内最大的单体航天器

  问天实验舱舱体全长17.9米,发射质量约23吨,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具备对空间站组合体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当核心舱平台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接管对空间站组合体的操作。作为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内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问天实验舱的工作舱更为宽敞,舱内配置了多台科学实验柜,推动中国在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科技领域的相关研究。

  看点二:刷新国内太阳翼最大面积纪录

  随着更多科学实验任务的开展,空间站载荷供电需求也成倍增加。因此,问天实验舱配置了目前国内研制的最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翼,单翼全展开状态下面积超100平方米,不管是展开面积还是供电能力,全新升级后的“翅膀”都达到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的两倍之多,双翼超万瓦级的供电让空间站基本实现“用电无忧”。

  看点三:全天候追踪太阳

  受太阳入射角和空间站飞行姿态的影响,太阳翼的发电效率会因时段不同、姿态不同而产生相应变化。为了让“柔性翅膀”24小时不间断追踪太阳,保持最高状态的发电效率为空间站保障用电,问天实验舱首次采用太阳翼双自由度同时转动,确保每一缕阳光都垂直照射在太阳翼上。

  看点四:国内最大吨位航天器对接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将与空间站组合体实施前向交会对接,两个大块头之间的“太空之吻”将亮相太空:约23吨的问天实验舱与40多吨的空间站组合体,将实现中国目前最大吨位的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也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看点五:“太空泊车”实现国际首次平面转位动作

  在轨期间,问天实验舱将完成中国首次在轨大惯量转位动作,即通过平面转位90度,原本对接在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的问天实验舱转向节点舱的侧向停泊口并再次对接,从而腾出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为梦天实验舱的到访做好充分准备。这将是中国首次航天器在轨转位组装,也是国际上首次以平面式转位方案进行航天器转位的探索尝试。

  后续,问天实验舱将按照预定程序与核心舱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问天实验舱开展工作。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及问天实验舱,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空间站未来将开展四大领域近千项研究项目

  中国空间站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及应用等4大领域的65个研究计划,包括近千项研究项目。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今年,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长期、多领域、大规模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问天实验舱。“问天”已奔“天宫”,未来将开展哪些实验?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问天实验舱部署的生命生态实验柜将以多种类型的生物个体为实验样品,开展拟南芥、线虫、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

  (综合自新华网、中新网)



责任编辑:袁丹华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