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抒唱深情
■王 韬 彭流萍
军旅诗,在中国浩瀚的诗歌版图里,如一条呼啸的大河,奔腾不息。当下,中国新诗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新时代军事文化展现的新气象,持续奔流在当代诗歌的精神血脉。
诗以言志,歌以抒情。千百年来,生命在延续,人类的文明在延续,民族与国家在延续。同样,诗歌也在延续。军旅诗人的家国情怀,向来以从容大度、豪放悲壮的审美风貌和热烈健硕、宏壮明亮的文化气质,激励一代代将士守边卫国。
诗人峭岩擅长赞颂革命英雄和歌唱祖国的抒情诗创作,比如早期的《高尚的人》《静静的白桦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近期的《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遵义诗笔记》《萧萧班马鸣——一代传奇萧军诗传》《落红——萧红诗传》《赵一曼》等。峭岩的诗歌创作始终坚持崇高的革命情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奋斗史实为思想经纬,以瑰丽、灵动、温婉的语言抒发家国情思和民族情感。
建党百年之际,峭岩以饱满热烈而又不失浪漫的军人情怀,写出组诗《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诗人将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风物以及延安精神,通过诗意凝练,采取穿越时空、整合的方式,诗性地表达出来。
在组诗的第一首《城堡上空的图腾》,作者写道:“我说/它是一团五彩的祥云/肯定/大地做了它强大的盾/无数的鹰群从黎明出发/乘风而来/踏水而来/驻足黄土高坡上的山河”。诗人开篇以天穹起势造境,通过具象的捕捉,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将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的历史影像定格在诗歌的意象层面,慷慨激昂而又委婉沉郁地抒发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从“一个神话拔地而起/化作一座城堡的图腾”到“他们要把家安放在好风水的地方/他们决意让一个民族在安宁上扎根”,诗意地写出红军到达陕北,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意义。
再如组诗的第三首《黄土高坡的意义》,“一杆枪到达的时候/天边的曙光就射过来了/一匹战马驻足河岸的时候/荒芜的山坡就来了草原”,在实写与暗喻中呈现革命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细品《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语言清新、笔触细腻、情感丰沛、意境优美,犹如晶莹剔透的露珠,跟随诗意的节奏,在南泥湾的红枣树叶上摇曳。作者避开事件罗列、轻浅式的抒情,而是从历史的深处探寻延安、思考延安,将延安的血性气质与黄土魅力隐于诗句的幽香之中。
作者在《对遵义的深度探访》组诗之一《遵义会议会址漫步》中写道,“开会,就是把思想的光芒集聚成/一把冲天剑,把天空撕开一道蓝/给生命寻找另一个生存的可能……这些红星将士们重新上路的时候/正是遵义的早春”,诗句以壮阔雄奇的意象,生动表达遵义会议的召开,将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继续革命征程的英姿勃发形象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心展现给读者。组诗之三《烈士纪念碑前》中,“我知道你是在黎明前走的/在大战中最后撤离时走的/在我学路的摇晃中走的/我的所有疼痛和幸福中有你的影子”,再三咏叹先烈的牺牲后,又以总结式的诗句点明先烈牺牲与当今生活的关联,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深切缅怀。
峭岩早期创作的主旋律诗歌《遵义诗笔记》《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以及新近出版的长诗《七月!七月!》等,诗意深沉而隽永,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革命先驱慷慨激昂的血性和勇敢无畏、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寻求真理、渴望自由以及团结奋斗的伟大历程,讴歌了伟人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
峭岩诗歌境界恢宏、通透,以磅礴之气引领读者走进诗意世界,探寻思想的火花、诗学魅力,也激励着年轻一辈军旅诗人在广袤的诗歌土地上开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