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美国一家造船厂启动“极地安全舰”项目首舰“极地哨兵”号的建造工作。美国建造重型极地破冰船,引发外界关注。
目前,美国在南北两极地区的活动主要依赖海岸警卫队的重型极地破冰船“极地之星”号和中型极地破冰船“希利”号进行保障。前者船龄已达47年,经过多次大修,已超期服役10多年;后者2000年投入使用,寿命也已过半,且破冰能力有限。美国海岸警卫队早在2013年作出评估,认为“极地之星”号和“希利”号已不能满足美国在极地地区的多种任务需求,随即提出建造新一代极地破冰船,但直到2019年才与国内一家造船厂签订了“极地安全舰”项目合同,计划建造3艘重型极地破冰船。从最初提出建造意向到如今正式开工已过去10年时间,未来何时完工也难有定数,美军建造极地破冰船缘何如此拖沓?
显而易见,美国已不再是半个世纪前的破冰船大国。回顾历史,二战中美国破冰船曾帮助盟军在高纬度海域的对德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担负侦察搜救、对海作战、防空反潜等多重任务,还曾租借给苏联使用。彼时,美国海岸警卫队拥有8艘破冰船,这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风级破冰船甚至服役到20世纪80年代末。然而今非昔比,自“极地之星”号1976年投入使用以来,美国再未建造过同类舰船,极度缺乏重型极地破冰船设计和建造经验的美国,在这一领域已经不再领先。
在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中,俄罗斯拥有一支超过50艘破冰船的庞大船队,其中还包含多艘核动力破冰船。加拿大、芬兰等国的破冰船数量也都超过5艘,芬兰还是破冰船技术强国,参与设计和建造了很多国家的极地破冰船。相比之下,美国的船队规模和设计建造能力自然逊色不少。美国在该领域经验不足,使得项目长期处于设计阶段,实际建造工作不得不一拖再拖。
极地破冰船上使用的加厚船体和特种钢材,也对美国造船厂的焊接工艺提出挑战。一方面,破冰船船艏通常由特种钢板焊接而成,船体水线部分因常与水和冰接触需要使用加厚钢板提高强度,船体内部结构框架的强度和密度也远高于普通船舶,这些都十分考验造船厂的焊接水平;另一方面,“极地哨兵”号的建造使用了一种高强度合金钢,这种低温冲击韧性较强的钢材在焊接工艺不过关的情况下存在自身质量受损的风险。事实上,缺乏重型极地破冰船建造经验的美国造船厂,在日常的造船项目中已很少接触此类钢材,如何开发安全高效的焊接工艺,确保特种钢材的工程建造质量成为困扰他们的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极地安全舰”项目建造数次延期还与近年来美国造船业发展缓慢有关。众所周知,当前全球民船建造市场饱和,美国造船厂将经营重点转向特种船舶和军用舰船,失去民船订单支撑的美国造船业早已风光不再,规模和产能急剧下降。此外,陈旧的基础设施、高昂的人工成本、脆弱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军方和国会争议下“飘忽不定”的造舰需求,令美国造船业雪上加霜。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17年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美国造船业至少损失了2万名熟练工人。
今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预算官员曾无奈地表示,“我们很想生活在美国一个造船厂每年能生产3艘驱逐舰或3艘潜艇的世界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海军一名高官去年也曾指出,海军舰队扩充计划的最大障碍是造船厂没有足够的产能。
美海军主力驱逐舰的命运如此,极地破冰船这类非主战装备的前景恐怕更加难言乐观。“极地安全舰”项目未来进展究竟如何,值得持续关注。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