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视点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1-04 09:06:32

■李继宏

    习主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从战争年代的张思德、董存瑞,到和平时期的李向群、杨业功,再到新时代的林俊德、张超,无数英烈舍小我成大我,功勋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他们所代表的英烈精神,是我党我军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

    一支军队能够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拥有让敌人忌惮的武器,更在于拥有令敌人胆寒的精神。用身体滚雷开路、用胸膛堵住枪眼、烈火焚身始终岿然不动、冻成“冰雕”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志愿军将士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奔赴异国他乡战场,用鲜血染红了金达莱花。明知实力悬殊、困难重重,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力量,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我们将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任务作为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抓手,引导官兵在仪式任务中汲取精神养分、强化使命担当,深刻感悟在战火硝烟中孕育出的意志和力量,激励官兵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昂扬奋进、阔步前行。

    高新技术战争条件下的精神力量,与以往战争形态中的“勇”与“气”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须臾不可或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一名军人的心里都应守着一座压不垮、炸不烂的“上甘岭”,永远不能忘了“向我开炮”的呐喊,用实际行动锻造敢打必胜的精神利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是军人精神力量的“根”和“源”。在《最寒冷的冬天》里,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这样总结志愿军战士不怕死的原因——“正因为有信仰……军队就具有强大的力量。”因为有信仰,人民军队穿过硝烟,历经风雨,从小到大、以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实践启示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坚守思想阵地,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给思想“过滤”、给信念“淬火”,信仰之根才会牢牢扎在心底,融入灵魂。

    “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砥砺精神的利刃,必须融入火热的练兵实践,掌握敢打恶仗、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置身新军事变革浪潮,每名官兵都应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积极投入实战化训练,贴近战场环境锤炼过硬的战斗作风,练就精湛的军事技能,时刻准备战斗。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