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温暖往事 回味悠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3-25 10:04:15

  温暖往事 回味悠长

  ■崔国玺

  今年春节前,我与几位早年在部队一起从事新闻工作的战友相聚,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当年如何发现先进典型人物——牧牛人包庆玉。思绪再次把我带回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

  1985年底,我和赤峰守备区报道组鲁组长一起,前往守备六师前哨五连采访。

  因前哨五连驻守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距离团部150多公里,加之已近傍晚,我们只好临时住进这个团的招待所。

  闲聊中,与我们同行的守备六师报道组刘干事,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他说:“团后勤处负责发服装的助理,不小心给一个1米84的彪形大汉,发了一套小号军装,你说能穿吗?这不,他老婆白淑兰专程从他工作的牧场,跑了数百里地来团里帮他调换服装。晚饭前,我还见到了她,就住在咱们隔壁。”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鲁组长觉得这里边一定有故事,便让刘干事再讲细一点。

  刘干事便绘声绘色地说:“这个团有个放牧点,离前哨五连有二三公里。这里有个放牛战士叫包庆玉,蒙古族人。包庆玉1976年入伍来到炮兵连,是连里出名的‘包大汉’,才干了两年就受到连里嘉奖,还入了党。1979年初,部队调整人员,包庆玉被调到团后勤牧场放牧。开始,包庆玉也想不通,为啥让他去当‘牛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想通了——团里牧场总得有人放牛。就这样,他当兵10年,放牛7年……”

  新闻敏感性极强的鲁组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线索。他向刘干事提出见见包庆玉的妻子白淑兰。

  不久,白淑兰来到了我们面前。由于长年在野外风吹日晒,白淑兰的脸呈紫红色。她的普通话讲得并不标准,但我们还是从她的言谈中,知道了一些包庆玉的故事。

  第二天,我们乘坐吉普车行驶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敖都木。隆冬时节的敖都木,白雪皑皑,寒气袭人。前哨五连就驻扎在这里。

  这里沿途荒山绵延,数十里杳无人烟。连队几幢营房在寒风中屹立,官兵在训练场上喊着响亮的口号,使这片寂静的土地有了生机。

  二

  一天傍晚,鲁组长、刘干事和我在一名连队干部的陪同下,借着皎洁的月光,踏着厚厚的积雪,向团后勤牧场走去。

  草原的夜,寒冷宁静。我们迎着刺骨的寒风,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除了风声,就是我们踩着积雪“咯吱咯吱”的声音。

  当一个蒙古包出现在我们眼前时,突然传来一阵又一阵狗叫声。一只大黄狗拦住了我们的道路。

  见此情景,刘干事喊了一嗓子:“大黄,别叫了!”

  大黄狗立刻听话地停止了叫声,一溜烟地跑过来,在刘干事身上嗅来嗅去,不停地摇着尾巴。1个月前,刘干事曾专门来这里采访过包庆玉,知道这只狗叫“大黄”。“大黄”也逐渐跟刘干事熟悉了。

  包庆玉的妻子白淑兰,把我们热情地迎进了蒙古包。

  蒙古包里非常暖和,炉子里的干牛粪正燃烧着,炉火很旺,上面煮着的奶茶,“咕嘟咕嘟”冒着腾腾热气,飘出了一股股奶香。

  一位60多岁、满脸皱纹、身着蒙古族服装的老妈妈,也起身迎接我们。她正是白淑兰的母亲。

  当时是晚上7点多,包庆玉外出放牧还没有回来。

  大约半个小时后,蒙古包外传来“嗒嗒”的马蹄声,接着就是阵阵吆喝牛的声音。“大黄”闻声兴奋地蹿了出去。

  白淑兰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老包放牧回来了!”

  当包庆玉拉开蒙古包的门帘,我借着油灯微弱的光看到,一个个子很高、身体健壮,像一座黑铁塔一样的汉子立在门口。

  当他脱去身上的皮大衣,摘下棉帽,我这才看清,这是一张古铜色的脸庞,眼睛不大,高高的颧骨,是个非常典型的蒙古族汉子。

  他伸过来一双粗糙的大手。当他握着我的手时,我好像被一把铁钳钳到一样,非常有力。

  包庆玉不认识汉字,但他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强。我们和他聊着家常,听他慢慢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个牧场,原来只有64头牛、一顶破旧的蒙古包。我入伍10年,有7年时间过着‘游牧生活’。从夏初至秋末,牛走家搬,盐水下饭,也是放牧者一年中最辛苦的季节。每年游牧归来,我就成了‘野人’,头发长了,人又黑又瘦,但马牛羊却个个膘肥体壮,牧场的牲畜存栏数升至150头。妻子随我常年风餐露宿,患上风湿病,有时双腿又疼又肿。家里活儿比较多,我只好把岳母从城里接来,帮妻子分担一些。因部队几番精简整编,牧场隶属关系几经转换。虽然现在我还未转上‘志愿兵’,但我是一名战士,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更要时刻听党的话,尽心尽力为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真切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就这样,我们在蒙古包里采访了3个晚上,数次流下感动的热泪。

  为真实反映包庆玉在冬季时放牧的生活,我们还和他一起来到几十里外的放牧地方进行体验,其艰苦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敖都木的日子里,我和鲁组长及刘干事,完全被包庆玉的事迹所感染、打动。我们很快动笔,在一周之内满怀深情地撰写出5000多字的长篇通讯,记录下包庆玉的事迹。

  三

  付出总有回报。1986年2月18日,《前进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牧牛人——记赤峰守备区某部战士包庆玉》。

  1986年3月5日,在原沈阳军区八一剧场,举行了纪念学雷锋23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包庆玉的先进事迹报告引起现场官兵强烈反响。

  反映包庆玉事迹的稿件,经过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进一步挖掘采写,最终在《解放军报》头版刊发。平凡铸就伟大。默默无闻的牧牛人包庆玉,一时间成了原沈阳军区乃至全军的新闻人物。

  时代需要楷模,像包庆玉这样卫国戍边、乐于奉献的官兵,为部队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年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此同时,我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会回忆起当年陪着丈夫“风餐露宿”放牧、风尘仆仆到团部为丈夫换军装的军嫂白淑兰,还有包庆玉那从城里来到牧场的岳母……这些温暖往事,让我回味悠长。


作者:崔国玺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