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英雄永被铭记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4-11 11:02:11

  英雄永被铭记

  ■杜善国

  一

  和风送暖,万物生长。清明时节,我跟随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用鲜花和礼赞表达心中的铭记与尊崇。抗美援朝战争,197653名中华优秀儿女用宝贵的生命奠基和平,拼出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会随时间而流逝。

  一起走进陵园祭奠英烈的,还有专程赶来的辽宁省铁岭军分区陈波。他的父亲陈兆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长津湖战役亲历者、伤残军人。替父亲前来祭奠战友,是陈波多年的夙愿。当年,父亲受重伤回国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余生受战伤困扰,51岁就离别人间。在几个月前,为了却父亲的遗愿,他顶风冒雪赶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参加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

  站在一座座墓碑前,陈波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战场上,呼吸之间,有时却是生与死的距离。他们离开祖国奔赴战场时都很年轻,为了和平与正义,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英雄的名字,闪亮的坐标。我与陈波不时遇到来陵园祭奠的现役军人、文职人员,或小心翼翼擦拭烈士墓碑,或在纪念馆前握拳宣誓。他们表达着同样的心声:像志愿军英雄那样不怕苦、不怕死,为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一生。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时代的变迁中历经多次改建和扩建,总面积已经由最初的6万平方米扩大到24万平方米。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永远年轻的生命,令我们感慨万千、追思无限。

  记忆覆盖尘封的碧血,岁月穿越历史的隧道。英雄永不独行,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二

  一位哲学家说:“为国献身的英雄,是将生命价值发挥到顶点的人。”千千万万志愿军英雄胸膛堵住枪眼,断腿丈量土地。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与逝者,但一次次抵近志愿军烈士忠魂,我们的耳畔回荡着呐喊,血管里奔腾着热血,一个声音在心底升腾:英雄并未远行。

  时光回溯到2021年清明节,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我遇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外科护士王语嫣。1995年出生的她,和20余位同事缓行于一座座墓冢间,为烈士献上寄托哀思的鲜花。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王语嫣的家,就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附近。从小到大,她到陵园祭拜过多次,有形的正能量,具体的价值观,让她立起“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志愿军烈士很多都是热血青年,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新时代的青年同样有一份责任: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贡献力量。”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心里装着谁,就会追随谁。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除夕之夜,辽宁抽组医疗队支援武汉,王语嫣主动请缨。抵达抗疫一线后,她将满腔的爱倾注给患者,不顾被感染的风险冲锋在危险的“红区”。一名名患者在她的精心护理下逐渐康复,回到亲人身边,开启崭新的生活。休息时,她摘下口罩,脸上勒痕累累,让人心疼。患者称她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最美的天使”。整个春天,她的心头一直涌动着难忘的旋律:“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英雄无畏。历经生与死、险与难的考验,王语嫣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愈加感受到被祖国和人民需要是多么幸福。从抗疫一线归来,她和同事们不约而同想到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献花祭拜。于是,有了前文一幕。

  天地英雄气,浩然城市魂。在沈阳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市民一年四季都会带着年少的孩子走进陵园,为幼小的心灵植入抗美援朝精神的种子。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最终生长成自信、自立、自强和志气、骨气、底气。

  三

  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型雕塑《为了和平》……辽宁省丹东市,被称为“红色边城”。每年清明时节,群众带着傲然绽放的鲜花,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抗美援朝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把对烈士由衷的敬仰化为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循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作战的足迹,沿着山中的蜿蜒小路前行,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走过排列整齐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由村里出资修建的丹东市振兴区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碑林占地500平方米,依山就势而建。

  70多年前,志愿军出国作战前曾在滨江村附近驻训集结,并开设战勤医院。闻名于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也是在这里创作而成。军民苦在一起、想在一起,把愤怒的烈火一齐向敌人喷射。战争期间,数十名由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病员,因伤重牺牲,被零散安葬在滨江村附近的山坡上。

  一辈辈村民听着志愿军英雄的故事长大,对志愿军有着像亲人一样深厚的感情。一到清明节,众多的村民、学校的学生不约而同给烈士扫墓、献花。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滨江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家底”越来越厚实。真真切切过上好日子的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志愿军烈士。2015年初,他们聚在一起,集体投票决定投资兴建烈士陵园,集中移迁安葬村域内散落的烈士遗骸。

  北雁南飞,雪落草衰。年底临近,工程全部通过验收。33位革命烈士移迁安葬陵园仪式隆重举行,参战老兵、支前模范闻讯而来,村民们臂戴黑纱肃穆而立,手持鲜花的少年儿童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致少年先锋队队礼……

  一次集中迁葬,散落的星火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这是村民们发自肺腑对英烈的尊崇、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期冀,也是军民血脉情深的时代见证和历史传承。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年轻身影,虽未捧起迎接勇士凯旋的鲜花,却永存于人民心中。肃立在陵园广场上,我听到眼中浸着泪水的村民道出的肺腑之言:“烈士们当年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守好烈士英灵就是守护自己幸福的根,不光我们这一代,世世代代都要守下去。”

  魂兮归来,是为永恒!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