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好作品不必太“垂直”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观察      2024-04-22 09:32:16

夕  君

互联网时代的视听作品创作领域涌现出许多新表述,比如某部作品深耕某某“赛道”、某部作品“垂直”于某类观众等。这类表述意在说明,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差异很大,一部作品要想俘获观众的心,必须瞄定相应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推广,技术的发达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这套逻辑颇有市场,不少视听作品创作者深表认同,并以此指导创作实践。

然而,许多创作于多年前的经典之作的出色表现,似乎对上述看法构成了一定威胁。目前正在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秋菊打官司》等经典老片受到当代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热情关注。今年2月,迟重瑞、六小龄童、马德华、刘大刚等演员在某节目中演绎杨洁执导版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掀起一拨“回忆杀”,不少观众表示“音乐一响,DNA就动了”。从网络平台上的观众反馈来看,以这版《西游记》为代表的经典老剧不仅能够引发集体共情,而且不断吸引着当代年轻人成为其新粉丝。可以说,这些经典作品并不专门“垂直”于谁,而是已经成为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代际的共同回忆。

平心而论,视听作品的受众会因年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等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审美偏好,这种现象客观存在并且十分正常。创作者对此给予重视、有所回应,让作品重点“垂直”于某个特定“赛道”,无可厚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没必要过于放大受众间的差异。许多时候,对人之常情的感知、对朴素常识的认可、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人类崇高价值的追求,使得人们的审美共通性大于差异性。那些优秀的作品能够穿越数十载光阴成为几代人普遍认可的经典,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应该意识到,所谓作品类型特色突出,必须在整体质量上乘、契合一般人常情常感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优势。不能在较普泛的意义上成为观众普遍认可的好作品,也就谈不到特别吸引某类观众。有些作品由于太过于迷信所谓“垂直”于某“赛道”,反而将以往同类作品的创作经验,异化为限制创新突破的牢笼,导致作品个性不足、新意匮乏,陷入同类型复制粘贴的泥淖,其思想内容甚至难以与多数观众顺畅地交流对话,这样的作品无论在艺术水准上还是市场效益上,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的创作者看似追求“小富即安”,实则自我画地为牢,而有的创作者则竭尽当时的资源与技术条件,努力赋予作品打动广泛受众、直面历史涤荡的力量。时间已经给出过答案,希望能给当今创作者以启示:好作品不必太“垂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