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波助澜引浊流
——中国古代战争的“水攻术”
■洛旭阳
连环画中的水淹七军图。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遍布大地、四时不竭的流水,蕴含着极大的势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水攻是战场攻防的重要战术之一。高明的将帅在沿着江河作战时,时常通过战场施工驱动流水,把水的势能转化为雷霆万钧之力,形成摧枯拉朽、破敌破城的战场奇效。
引水灌城,是水攻的常见战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有限,且处在冷兵器时代,高大坚固的城墙,就是极好的防御。对于攻城的一方,坚固的城池是最大的阻碍。为克服这一障碍,他们往往采取堵塞水流、改变河道等办法,将流水引向城墙,利用水流冲击或者短期、长期浸泡,达到冲击、毁坏城墙的目的。公元前512年农历十二月,吴王率兵伐徐。徐国君主踞城为守,等待楚国援军。眼看徐城坚固,攻打不易,吴王为赶在楚军来援之前攻下徐城,决定采取掘壕筑堤的办法引水灌击徐城。徐国君主见状,自知守城无望,只能出城投降。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伐楚,一路攻打到楚国别都鄢城。楚军主力在鄢城顽强抵抗,秦军屡攻不克。白起考察了周边地形与水利条件后,决定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城西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而后开渠灌城,淹死城中大量守军。秦军趁机攻占鄢、邓、西陵等城。次年,秦军进占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于陈。到了西汉,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消灭赵王刘遂采取的也是引水灌城战术。当时,刘遂引兵据守邯郸,汉军久围不克,直至汉将栾布平定齐地也没有攻下。最终,栾布下令引水灌击邯郸直至城破,刘遂绝望自杀。
以水分割,是水攻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军事家利用水流强大的冲击力分割敌军,进行围歼。公元前204年农历十一月,楚齐联军与汉军对峙于潍水两岸。汉军统帅韩信下令连夜赶做1万多个沙袋,堵住潍水上游。次日,韩信带领部分军队渡过潍水与楚军交战。刚一交手,韩信率领的汉军就假装不敌,向后败退。楚将龙且中计,指挥楚军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传令上游汉军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汹涌而来的河水顿时把楚军冲成两截,渡河中的楚军伤亡无数。水攻战术,由此成为扭转潍水之战战局的神来之笔。
以水淹敌,是中国古代名将歼灭敌军的重要战术。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公元219年农历七月,蜀国大将关羽出兵攻打襄阳、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去樊城救援。农历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涨水数丈。于禁、庞德率领的北方部队既无抗涝经验,也无水军随行,扎营地选在低洼地带,很快就被大水淹没,于禁、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而长期坐镇荆州的关羽,不仅扎营在地势高处,还趁机出动水军,乘船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曹军。蜀军在大船上向曹军避水的堤上射箭,曹军死伤落水被俘者甚多。这就是《三国演义》“水淹七军”的历史由来。据《旧唐书》记载,公元622年,李世民奉唐太祖李渊之命,讨伐叛乱的刘黑闼部。双方在洺水县一带展开大战,李世民多次派出奇兵切断对手粮道。两军相持60余日后,李世民预料刘黑闼粮草已尽,必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洺水上游筑堰截断河水。之后,刘黑闼率2万步骑兵南渡洺水,逼近唐营列阵。两军从中午打到黄昏,长期缺粮的刘黑闼部渐渐退入干涸的洺水河道。这时,李世民传令决开洺水,河水疾速冲下,水深丈余,河道中的刘黑闼军被大水冲击后,首尾不能相顾,数千人被淹死,李世民乘胜分割包围,又歼灭敌军万余人。刘黑闼仅率残部逃亡。
流水不仅可以用来进攻,还可以用来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围绕城池周围挖掘壕沟,引入河水形成防御,后来发展为筑城必备的护城河。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睢阳,城东与泗水相通,城南紧靠澭水(又称睢水),城西有渔水,城北有丹水和五石河。河水之间,还嵌有湖泊沼泽。正是在河湖四面环绕的保护下,楚军多次攻打睢阳,始终未克。在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后,楚军一路衔尾追击,进逼至宋都睢阳城南的澭水南岸。次日清晨,正在渡河进攻的楚军,突然遭遇澭水暴涨。渡河的楚军兵马被激流淹没,淹死上千人。楚军遭此意外挫折,不得不自行撤退。这场意外的“水攻”,挽救了宋国的命运。从秦汉三国到五代十国,护城河发展成为城市的标配,水攻、反水攻的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公元1213年,南宋名臣方信孺担任真州知州。上任后,他下令沿北山建造石堤提前蓄水,石堤绵延20多里。后来,金兵打到真州城下时,守将命人挖开大堤,将之前积蓄的水流倾泻出来,金兵在激流的冲击下大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