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战协定。3月2日,北平军调部我方首席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方代表马歇尔到济南视察。周恩来、叶剑英、陈毅等领导济南小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维护了我党、我军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了暂时出现的和平。
周恩来灵活斗争的工作方法,深深教育了国民党军队中的廖运泽、廖运升兄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发。
看似一招闲棋,却在安徽淮南和平解放时,发挥了作用:廖运泽、廖运升兄弟对此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初次接触
廖运泽是黄埔军官学校第1期毕业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济南亲身经历、体会到了周恩来在军调工作中与国民党当局的灵活斗争艺术,受到极大的教育启发,他意识到不能卷入内战深渊,决定辞职回南京。
1946年秋天,当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时,廖运泽挂了一个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空头衔,去了南京。
之后,蒋介石再度委任廖运泽为第八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他在正阳关设立第八绥靖区颍上指挥所,兼任指挥所主任,负责皖北后方的治安。他推荐在南京赋闲的廖运升担任纵队副司令,收编了皖北地区的保安团队和地方杂牌部队,编成五个团,分驻在正阳关、寿县、凤台一带。
廖氏兄弟驻在正阳关期间,曾多次通过凤台县参议张明诚与中共凤台地下党组织接触,并为中共地方武装提供通讯器材和物资。不久,华野敌工部朱怀明和廖氏兄弟接触,并在正阳关附近的一座炮楼里和廖运升见面,协商第一纵队就地起义支援解放军过江的事宜,协商后朱怀明同志回华野请示此事。
廖氏兄弟还架设了一部电台,准备起义时与解放军部队联系。但朱怀明还未回来时,第一纵队就奉命被迫渡江南下。
护矿护厂
在南下途经淮南田家庵时,廖运泽经族弟廖敏中的介绍,与解放军豫皖苏第六军分区的俞英(化名俞成龙)同志进行了接触,廖运泽要求他立即向上级报告此事,并希望他能拿到第六军分区的公函,以便与其正式会谈。
俞英赶回皖北去汇报。遗憾的是,直到廖氏兄弟迫于南京方面的压力不得不于1949年初渡江南撤。
全国解放后才得知,俞英同志在淮南解放前夕,才拿到有刘伯承司令员署名的公函,他到淮南找廖运泽时,他带的部队也已经到了杭州。那封公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到了淮南地方政府。
解放前夕,淮南矿区有九龙岗、大通两座煤矿,还有一个发电厂,当时属刘汝明部队的防区。国民党军队南撤时,南京国防部命令刘汝明炸毁矿井。煤矿一旦被毁,国计民生必将遭受严重损失,这件事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田家庵地方商会等各界开明人士派代表到颍上指挥所来,要求廖运泽护矿护厂,九龙岗煤矿一位工程师还主动报告了井下炸药的位置信息。
情况十分紧急,保护煤矿刻不容缓,可是他们又不能直接干预刘汝明的行动。最后,经与各界进步人士磋商,在他们的支持下,廖运泽以颍上指挥所名义委任那位工程师(姓名已记不得)为第一纵队副司令,把九龙岗和大通原有的矿卫队分别编为第一纵队的独立团,负责保卫九龙岗煤矿以及大通煤矿和田家庵发电厂。矿卫队自己有枪支,只要把库存的军装发给他们一些就行了。
这样一来,煤矿和电厂在形式上就都归第一纵队管辖了,刘汝明不好下手,就带着他的队伍南撤了。
建立联系
廖运升是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毕业生,他作为廖运泽的族兄、同事兼副手,在淮南矿区解放前夕则经历了这样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廖运周(廖运升、廖运泽的堂弟)在淮海战场起义后,身为第八绥靖区暂编第一纵队副司令的廖运升意识到与蒋介石的决裂时机已接近成熟。当务之急是要与解放军尽快建立联系,以求得他们对部队将来起义行动的领导与支持。
暂一纵驻防正阳关之初,廖运升就曾通过国民党凤台县政府参议张明诚与中共凤台地下党有过接触,张明诚还亲自去过涡阳等地,帮助他们与中原解放军进行联系。同时,廖运升和廖运泽还写信给中共凤台县副县长吴云(廖运升幼时的同窗),向他谈了准备率部起义的打算,请他向上级报告,尽快派员前来联系。但这些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廖运升和廖运泽感到有必要再派可靠的人出去寻找解放军和廖运周,与他们建立联系。主意拿定以后,廖运升立即亲自赶往田家庵,找到廖运周的胞弟廖运凯和表弟蔡树藩,叫他们支援河南解放区,设法寻找解放军和廖运周。
二人受命后化装成商人动身前往涡阳,找到了第二野战军随军学校的罗从夫同志,罗将他们护送到河南漯河,在那里他们终于见到了廖运周及二野敌工部主任袁血卒。
当他们拿到廖运周的亲笔信返回田家庵时,暂一纵已渡江南下。
就地起义
1948年12月初,华东野战军联络部派了朱怀明同志(化名李学明)来了解廖部的情况。他先到寿县找到在暂一纵队任上尉附员的常传甫(中共地下党员、安徽著名民主人士常恒芳的侄孙),向常详细询问了廖运泽、廖运升及其部队的情况,常都一一作了介绍。同时,常还介绍说廖运升与他叔父常持青是至交,建议通过他叔父与廖进行接触。
随后,常又将部队中高级军官的姓名、简历、部队武器配备、人员编制等情况的材料一并交给朱怀明,朱将这些材料带回华野汇报。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朱又回到寿县,向常传甫传达了党组织同意与常持青联系的意见。于是,经常传甫联系、介绍,朱怀明首先与常持青、权养之等进行了接触,请他们邀廖运升12月底见面。
常持青与朱怀明晤谈后立即找到廖运升,对廖讲了朱怀明到来的情况和朱对他的约邀,廖听后非常高兴,当即应约前去与朱会晤。朱怀明向廖运升传达了解放军中野首长要求暂一纵就地起义的意见;廖运升表示一定率部起义,一切听从中野首长的安排。会谈结束时,双方约定,为了便于今后联络,廖运升派暂一纵队高参张作六(凤台人)为代表,负责与朱怀明的联系,约定了联系地点和方式。
就在廖运升等在等待解放军方面的答复时,国民党国防部一日数电催促暂一纵队渡江南下。同时,廖运泽也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廖运周已投敌,速回宁。”
为了拖延南下时间,廖运升先将纵队司令部移驻寿县,做出准备南下姿态;继之以给大女儿筹办婚事为借口,滞留寿县不动。
滞留寿县期间,蒋介石命令暂一纵队与刘汝明部队同时南撤,暂一纵队在江北已无法起义,不得不渡江南下。廖运升紧急约见朱怀明,请他速向华野首长汇报。朱听后感到情况紧迫,当晚就赶回淮河以北华野机关驻地,但等其回到淮南时,暂一纵已经渡过长江,与廖部的联系中断。
过江后,暂一纵改编为整编新110师,在浙江义乌起义。
(作者系安徽省淮南市政协联络室主任,市政协机关党组成员)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